“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蓄于丹田又發于丹田,這便是太極拳的發勁特點,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的作用,上下的力量總是對稱的,并且大小也相等,兩力對頂,既快又穩,并且可以連續爆發,“發即是蓄,蓄即是發”。
幾乎同時出現,同時消失,這樣的對稱性發勁是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律。掌握了太極拳的發勁的對稱性,有助于提高整體發勁的質量。
練太極拳發勁的基本方法
一、怎么區分勁與力
拳術的勁與力之不同,即在于“技法”。也就是說,力量透過技法的發揮轉化成勁。譬如臂膀有百斤之力,打出一拳,經過肩、肘、腕的阻礙,達到拳的力點時可能只剩二十斤了。
但通過技法訓練,臂膀有五十斤力,一拳出去可達到八十斤有余。這就是說力在動作的傳遞過程中,方法合理,才能勁力順達,突出爆發力的奇效。因此,勁法透過剛柔、快慢、蓄發、虛實的運用,可以達到妙用和巧用的境界。
這也是“拳術家能打舉百斤之人,未必能舉百斤之物”的道理。故習武之人不可只會用拙力、蠻力,而是必需以勁力為根本,然后在研究技法上多下些功夫,并多注重功法運用的歷練。這樣正確的練拳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化去僵勁
以陳式太極拳為例陳式是以螺旋纏絲勁為核心,由內及外的圓轉運動。上肢在做纏繞運動的同時,全身上下都在和諧地進行著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圓弧動作,只有心靜體松,心意專凝,由松入柔,化僵為柔,才能更好地運柔成剛。
正像拳論中講到的那樣極柔軟方能極剛堅。如何化去僵勁,我的體會如下。
三、如何掌握發勁的技巧
什么叫做發勁?其實就是自身內在之勁的爆發,是一個力的發放過程。
具體怎么做呢?以陳式太極孝右連珠炮為例,此動作在左腿屈蹲、松腰、沉胯、斂臀與雙手合于胸前時,全身要形成一個合勁,也就是蓄勁。意念蓄勁收于丹田。
當全身勁蓄滿后,迅速收腳跟進,并推動兩手向前迅速發勁。勁由丹田轉腰背,上升至兩肩之間的背部,進而分邊到肩,及肘,達于手臂,隨身形先慢后快。
在身形與雙掌同時到位的一瞬間,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幾乎同時,驟然一緊,勁沖出貫于掌心。前腳抓地,全身瞬間像急剎車一樣,緊急制動,產生松彈、冷脆的慣性彈抖力。此時呼氣流沖出喉嚨,發聲助力。發力后立即放松、吸氣,恢復自然。
四、太極拳發勁舉要
馬傳太極剛柔相濟,不但要在固定拳架中研習發勁,還要抽出拳架中的單式練習發勁。單式發勁正如陳照丕云:“身如弓弦手如箭,靈機一動鳥難飛。是蓄勁如開弓,出勁如放箭的方法”,“襠內有彈簧力,一動發于四梢。”
太極拳在陰陽轉化中,要不斷的變換內勁,可柔克剛,處處不發,處處可發,單式發勁就是在纏絲圈的基礎上找出拳勁、掌勁、肩勁,肘勁等各種勁別,由慢變快,由輕到重,發勁次數逐漸增多,終實現發勁順暢,力達勁點目的。
在練習單式發勁時,要結合擤氣口呼,發聲助力,每當內勁到達梢節的瞬間,驟然制動,會產生松彈、冷脆的慣性彈抖勁,發力后立即放松、吸氣,恢復自然,再尋找下一個發勁點發放。
太極拳發勁方法
1.首先要知道螺旋纏絲勁的理論
練習的人需要有一個畫圈的過程,從而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