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把競技推手與技擊混為一談,其實不是一回事。因為一位太極拳家在實戰中所面對的不可能僅僅只是本門中人,很可能是少林、武當、峨嵋等各派拳家,對方不可能“配合”你擺好拳架,慢慢推手,其攻擊往往是迅速又出乎意料的。
在實戰中第一接觸點對勝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戰中不會存在兩手相接待感知到對方勁力變化后再進行攻防轉換這種可能。
古傳太極推手中接手是在雙方不接觸的情況下,突然攻擊時如何接住對方的來力,并在接觸的一瞬間感知對方的勁力的變化,同時要達到人背我順的境地。
無論如何,雙方在相互擊打中必須有接觸點,否則就不可能擊倒到對方,接觸點上的變化是直接也是變化快的,所以,對接手這一層次太極拳習練者要潛心體悟。
在變勁訓練有一定基礎之后,如再進行合手訓練,便可進一步提高運用水平,從而達成練與用的真正協調統一,這是太極拳推手的基本訓練途徑。
就推手而言,太極拳各派都有其獨到之法,但無論哪家哪派,要想真正掌握推手要旨,除了明師的指點,經常與師友切磋交流,更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勤奮刻苦,多下功夫體悟。
變勁是在問勁與給勁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太極推手的進一步深化訓練,訓練難度相應加大,對勁力的轉化以及技巧的運用要求更高,變勁訓練不同于問勁、給勁的訓練,變勁訓練的是隨勢走勢、見勢打勢的功夫。
如果說喂勁訓練還屬于守規矩的層次化話,那么變勁訓練就進入破規矩的階段了。在喂勁階段,要嚴格遵守訓練程序,在正確的指引下學習摸索掌握勁路的正確途徑,舍此別無它途,而變勁則是在喂勁的基礎上進行深入訓練。
力求達到勁力的運用自如,在任何情況下都可承接、引化對方的來勢并發放對方。實戰搏擊不同于競技推手,變勁訓練就是就是使習者具備太極實戰技擊功能、適應各種搏擊形勢的重要手段之一。
變勁訓練本身并無固定模式,而要求在訓練中逐步適應對方一式多變,尤其要適應對方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發起的攻勢、訓練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時破壞對方的平衡。
在變勁訓練中,務求一種打法中包蘊不同內涵,體現在不同情況下則有多種的技擊變化,做到一式多變。一勁多變。
提高太極推手境界的六大技巧
一、轉移力點,引勁落空
例如對方將力作用于我身上某一點前推時,我于同一點以反的方向進行對抗,那么,力大者前推,力小者后退。如果我反抗之點輿對方作用之點并不重合而有一個距離,那么,勢必產生力偶而發生旋轉。
又對方雙手把力作用于我橫于胸前之右臂,我即使右臂放松,同時以左手加力于對方右小臂,并用腰旋勁,使封方作用點轉移而失勢,產生旋轉的力偶。
在這個力偶的作用下可將上身前傾,雙腳浮起,這樣便能輕松地把對方推出。實現力的轉移,引勁落空是太極拳克敵的重要法則。
二、掌握重心,隨機應變
當力大者攻我,我不能讓他打中我重心。他打中我重心,我必跌出。我走化他,要使他找不到我的重心。我粘逼他時,要使他失去重心,則我一發勁,他必傾跌。
在推手中,雙方都設法破壞對方的平衡,使之傾跌。為避免重心被封方擎中,就要善于走化。首先,應保持身腰一條線(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后仰),營對方用力壓迫時,便以腰為軸,向左右轉化,隨時變換重心,使彼力落空。
三、開節與化勁,蓄而后發
當對方加力于我時,我必須節節松開,拿住手,腕松開;拿住腕,肘松開;拿住肘,肩松開;拿住肩,腰松開;每個關節好似互不相聯,全身好比節節鏈子,讓封方之勁落空,不使牽一發而動全身。
然后蓄力而發,節節貫穿,使腰腿之勁直貫手指。太極拳是一項全身運動,練太極拳要求用意帶動四肢百骸。
拳論云: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所謂完整一氣,就是節節貫串,節節松開與節節貫串,是太極拳推手中運勤的重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