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懂得原理后,我們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鍛煉時,就必須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復復多次練習,由運勁、發勁,節節貫串地把剛勁練熟,有意識地整體行動。學發勁也由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隨必所欲。
太極拳除適時的剛發外,更多的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剛過程也就是一種靈活、輕便、敏捷而力整的內勁的體用。
固然這種內勁力度不一定要強大于對方之力,甚至比對方力小,但運用太極原理和技巧,可以擊倒對方而達到制勝之目的。太極拳手與對方接手時,總是先用比對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順著對方力的方向粘化。
這樣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對方之力,運用合力來打擊對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對方。通過極為靈敏的反應,用手纏絲,臂腕轉動、滾卷,粘隨上對方拳腳,順其力進身。
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轉腳,在對方剛猛、短驟之力將盡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我迅速發力反擊。
反擊時的特點是大接觸對方身體后開始伸臂發勁,而發勁則是在與對方相接觸時刻制敵,力不是瞬間快發快收,而是要使對方身體產生傾斜換重,這種柔運驟發隨即柔運的特殊勁力能使對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與此同時自身是以分清虛實和重心偏移不來產生偏心力矩作為力量源泉。也就是說,太極拳的虛實一定要掌握分寸,虛實變化產生重心移動這是產生動力的基礎。
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發勁要快,始終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這樣就是靠兩腳的移動,隨時地變換虛實,并協調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證身體平衡和偏心力矩打擊對方。
培養太極拳內勁是平時日積月累不斷地鍛煉而逐步提高的,具體訓練方法是中各自師傳基礎上,廣泛吸收現代成功經驗,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學原理,先從盤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與吶勁的直接關系,認識它們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再花時間下氣力,按照上述體會,遵循太極拳法則,選擇個別動作,逐個逐個認真練習,練出功力來,切莫囫圇吞棗。
現流傳陳發科先生所傳的纏絲抖勁就有三千多個動作,相傳張三豐之徒“武當七子”之一的宋遠橋之后人所承襲的太極拳法是一個架式一個架式地單獨練好,不像現在的一套流水線套路,世稱“三世七”。
這都有助于我們提高太極拳的訓練水平。同時,加強推手練習,多做發力訓練,把太極拳技藝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內功心法-打坐,就是坐樁。對于調理內氣,更加深刻的理解陳氏太極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瑜先生傳授給我的打坐內功共有六個動作,每個至少要做五分鐘,我從今年正月初三開始練習,目前一周多的時間里,感到手掌發漲,好象手掌過敏似的,非常漲,師父講這是剛練的正常現象。
太極拳內功修煉七層功法
第一層功法逆腹式呼吸法
在盤架子時配合動作吸氣時收小腹、微提肛,呼氣時小腹自然放松。
動作與呼吸匹配的原則是:起吸、落呼,合吸、分呼,退吸、進呼,屈吸、伸呼,仰吸、俯呼。
也就是吸合虛蓄,屆退起,仰來入收化,引柔陰;呼分實發.伸進落,俯往出放打,擊剛陽。呼吸配合動作非常自然以后.就可進入下一層功法。
第二層功法意守丹田法
在盤架子時意念放在肚臍下1厘米丹田處保持逆腹武呼吸。直至丹田有發熱的感覺后.進入下一層功法。
第三層功法意守重樓法
意守的位置在喉頭下、天突穴上內里1厘米的地方。隨著盤架子,逆腹式呼吸照常進行。呼吸要慢勻直到聽不到呼吸出入,方可進入下一層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