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好似一種水,腹式呼吸似壓力器,丹田好似壓力容器罐,渾身經脈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較大的管道,心是指導氣流的總機關,先用心意調整腹式呼吸,使內氣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蕩,加強壓力器呼吸的功能。
呼吸要做到深、長、細、緩、勻、柔,務必與動作合拍,通過呼吸使壓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氣水。
2、充
就是要求內勁要充滿之意。當內氣能運行四梢時,還要追求內勁的充滿。通過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腹蕩性逐漸加強,在呼與吸換接時,要有稍微停頓,使丹田腹部充實圓滿,渾身上下就像打足氣的氣球,有外似棉花內似鋼的表現。
掌握好了“充”的要領,是有助于我們內氣的學習的。
此階段會出現手指尖有麻脹如針刺的感覺,手臂有膨脹的感覺,以致有愛莫能助,氣遍身軀的感覺。在格手時,掤勁充足,沾連粘隨勁增強,處處能與對方氣力相吸合。久練既有抗擊力,又有爆發力。
3、疾
指的是氣流的速度要快。內勁潛轉,要疾如閃電,“意之所注,氣即至焉”。在推手中,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才能有依著何處何處擊的隨心所欲的功夫。
內氣疾,送氣快,關鍵還是用意,這里的用意,要有較復雜的想像,要刻意揣摩“調兵遣將”的練習方法,加速內氣運轉速度。
如向前必想后,有左必想右,有上必想下,有來必想回,有攻必想防。要有輕重剛柔、快慢虛實、忽隱忽現等形象思維練習,逐漸能在轉瞬之間完成各種想像及動作表現。
練拳時要先定好目標,循標求功。要頂勁領好,腰勁塌下,襠勁沉著合住,胯根撐開,撐圓,脊柱節節松沉,骶骨有力。
隨著呼氣而膈肌下降,氣沉丹田而充滿,重心下降而沉穩,內氣下行到足跟,腿勁如植地生根,蹬下而借力,腰胯要松沉而旋轉自如。內勁由脊背達于手臂,臂劃弧形微向前上方而去,運用在推動時,容易使對方失衡,腳跟浮動。
4、沖
就是要求內氣沖出體外,這是更高的一層功夫。推手時發之剛如矢離弦,擊敵即倒。這種功夫在前面練習的基礎上,時常要有“想當然”的想像力,不論練拳或推手,要有無數個圓圈的想像,無數個圓切線想像,然后確定落點位置,出、勁的方位,發勁的速度,發勁的力度等想像。
太極發勁是圓走化,方出點的快速剛勁。當對方落空之機已成,應當采用合力而擊之。此時必須審明機勢、方向、時間,三者不可缺一,發勁如彈丸,無往不利。
發勁又如放箭,曲中求直,直達肢端。發勁時須斂氣凝神,先內動然后隨意識指導下,松腰落胯,含胸拔背,開襠合襠,腳跟蹬地產生地面操縱臺作用力,目視對方受力點,形不到而氣力應先人。如槍彈出膛,迅猛異常。
太極內勁的五個特點
太極內勁的第一個特點是流動性
當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內功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突破,實現了太極拳功夫修煉的第次飛躍,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太極內勁豁然貫通。
內勁貫通后的第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涌動、流行,流到哪里哪呈都很舒暢,此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了。
此時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云見目的感覺。從內勁貫通后的體驗看,流動性是它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前人把內勁的這個特點描述為“渾灝流行”。
掌握這一層特點,我們繼續來學習下一個,太極拳內勁的各個特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太極內勁的第二個特點是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后,再繼續努力修煉段時日后,就會感覺到內勁在不斷增加、質量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管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節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