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四兩撥千斤”,大家都知道這是無法做到的,但是太極拳憑什么能做到呢?小編今天為您揭開謎底。太極拳教程對力有詳細的講解,太極拳的特點是剛柔相濟,下面我們了解一下解密太極拳。
太極拳憑什么“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是有科學依據的,力學上說的四兩撥千斤在太極拳中卻能實現,這是為什么呢?
太極拳是神秘的,其中的“四兩撥千斤”是基本也是高的原則,但這對很對人來說,幾乎不可思議,“四兩撥千斤”,憑什么?
我個人認為,這其中有很多因為中國文化本身著重體驗而導致的不可言說性,但武術作為人類的運動行為,不可能脫離自然界的原則,如果從力學的角度去解釋太極拳運動,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練習太極拳要掌握用勁的技巧,太極拳的每個招式動作都是根據力學創編的,因此,在變化中要掌握力的方向和力的轉化。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仰面朝天放置在地上的自行車,我們轉動腳踏板,等到車輪子高速轉動起來,這時候如果我們用手想去按住車輪子,讓它停止轉動,這不僅不可能,我們自己也有隨著車輪的切線飛出去的感覺。
以弧線運動破解直線攻擊,這是太極拳基本、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原理,除此無他。
中國武術分為內家和外家,內外家的區別主要在,外家拳主張主搏于人,主動出擊,內家拳則講后發制人,舍己從人。
在力學上,力有三個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在外家拳練習和實戰中著重于力的大小,而太極拳則是力的方向和力的著重點。
因為力的大小對太極拳師來說并不是重要的,因此,太極拳適合任何人群、尤其是身體素質比較弱的人練習。前人謂太極拳佳的搏擊效果就是弱破強、女破男、老破壯。
“四兩撥千斤”并不是說所有的弱均能破強,只是說有這種可能,而達到這種可能條件的就是小的力必須能夠自如的變化。
因為自身的變化才能導致外來攻擊力隨之產生變化,就是說,太極拳師要練習到任何時候都能夠像旋轉的車輪一樣,隨時向任何方向化解外來打擊,這就是拳譜上所說的“隨屈就伸”、“以柔克剛”、“引進落空”。
道理是簡單的,但要是練到這種境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仍有眾多玄機。古人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這就是看上去簡單的太極拳難練之所在了。
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含義
四兩撥千斤之說,早見于王宗岳《太極拳論》一文,原文意指太極拳技擊術是一種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勝人的功夫。
太極拳功深者,以觸處成圓、引進落空、避實就虛等技法,使外力難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蓋、封閉等技法使對手無法起動發力,從而體現出太極拳獨特的技擊特點。
四兩撥千就是對內功深者以綜合的優勢控制對手后,從心所欲的瀟灑境界的描述。但后來不少太極拳著述卻舍本求末,沉迷和沉醉于對這一境界的描述,而對如何達到這一境界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
就像僅描述小牧童和農夫只憑一條小小的系著牛鼻子的繩索,就能輕松自如地控制和駕馭有千斤力的大水牛,卻不去介紹為什么要穿牛鼻子和如何穿牛鼻子,使后來者面對強大的大水牛不知如何下手控制,只好望牛興嘆了。
由于這些太極拳理論的偏頗形成了一個誤區,不少初學者誤以為練了太極拳就能夠以力小打力大,以弱勝強。一些傳授者也著意夸大巧的成分,將學習者引至神秘化的岐途,而不是走踏踏實實練功夫的路。
這樣到頭來一事無成,嚴重影響了太極拳技擊術的發展。 其實在任何對抗中,終都是強勝弱敗。太極拳作為競技武藝與人對抗時,也同樣遵循這一規律。所謂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之說,是有條件,有前提的。下面對此作詳細分析。
先談談強弱含義。強弱是籠統的概念,從武術競技上講,它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身體強壯與虛弱,年輕與老者是體質上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