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起源于哪里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縣楊露蟬所創。楊露蟬(電視連續劇《太極宗師》原型),又名福魁(1799—1872)。
自幼家貧,終生致力武術,藝術造詣頗深,素有“楊無敵”美稱。他十歲時去河南溫縣陳家溝謀生,從陳式拳師陳長興(1771—1853)學習架式寬大的陳式老架太極拳。
他為學習陳式太極拳,徒步拔山涉水五千余里,往返三次,前后經十八年之久,至今群眾中仍有“楊露蟬三下陳家溝”的美談。
及至壯年,他返回故里傳藝,以其術能避制強硬之力,故人們稱為“沾綿拳”或“軟拳”、“化拳”。
后經他苦心磨煉,不斷改革,終于創出了“楊式大捋太極”,后又把楊式太極帶到北京,風行全國。其次子班侯性烈好斗,技藝精。
現在永年縣城鄉流傳著“班侯救火”、“班侯辦案”等許多有關他的軼事趣聞。露蟬之孫澄甫(1883—1936),把楊式老架進一步創新改革,就成為現在大家常見的楊式太極拳。其內容有太極拳、太極劍、太極刀和太極推手等。
楊式從陳式老架繼承發展而來,速度較均勻,綿綿不斷,不同于陳式的快慢相間,蓄發相變;
楊式動作簡潔,運動似抽絲圓轉,不同于陳式的纏繞轉折、運動似螺旋式那樣明顯;在動作和呼吸結合方面,楊式單純采用“氣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陳式的“丹田內轉”與“氣沉丹田”相結合的方法。楊氏太極拳平正簡易的練法,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楊氏祖孫四代,以武技超群載譽北京。平時選擇年輕力壯者悉心教授,因此門墻桃李,繼承有人。
一九二八年,楊澄甫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從此,其架式流傳于全國各地。
解放后,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太極拳常識》中說:“簡化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是國家體委運動司,主要采取流行廣的楊式太極拳整編的。”
原上海武協主席顧留馨著文稱頌楊式太極拳時說:“架式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靈沉著,兼而有之。
練法上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而它既能適應于療病保健者的需要,又能適應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
楊澄甫先生生前經常說:“太極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的藝術,動作要空、松、靈、活。”他的拳路外軟如綿而內堅似鐵。凡掌握楊式太極拳要領的人,都有此體會。
楊澄甫生前練拳時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授拳時耐心仔細,不厭其煩,因此,名徒甚多。
在從多的名徒中,如北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軒、上海褚桂廷等生前在武術界均負盛名。另外,澄甫先生長子楊振銘、次子楊振基、三子楊振鐸、親戚傅鐘文等都繼承楊家架式,他們是楊式太極拳的真傳人,拳路造詣頗深。
楊振銘定居香港,職業授拳,他的弟子不光國內有,香港有,日本、東南亞也不少,深受國內外和各界人士的尊敬欽佩,他將其先父澄甫遺著《太極拳體用全書》在香港再版多次,流傳各國,深受讀者歡迎。
楊振基自幼跟父兄學拳,其拳式神態酷似其父楊澄甫,姿式動作保持原型。文革前曾在天津傳授拳藝。1981年,日本太極拳訪華團專程到邯鄲向楊振基老師求教。
他現在是河北省武術協會委員、邯鄲市武術協會主席。楊振鐸在山西省委黨校工作現已退休,他從六歲起跟父練拳至今已七十多年,他是全國武術協會教練委員會委員、省武術協會委員、太原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現奔波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教授太極拳、太極劍等。傅鐘文在上海被稱為太極專家,他著述的《楊氏太極拳》、《太極刀》,早在文革前就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他授拳數十年,向他學拳的有八萬人之多。
由于楊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同時它祛病保健的功效正逐漸為廣大群眾所認識和接受,通過楊式太極拳鍛煉輔以藥物治療,對治療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腸胃病及神經衰弱等慢性疾病有著顯著療效。
人們通過鍛煉能陶冶情操,顯著改善并增強體質,是二十一世紀受人們歡迎的首選健身運動項目,是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其足跡已遍及美國、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瑞士、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11個國家,為人類健康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