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不急不躁,在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練習太極拳了,他們依靠運動來養生,而太極拳是好的選擇,那么太極拳的下盤是什么意思呢,如何練太極拳下盤呢,下面一起隨著太極拳教程來了解一下吧。
胯為大腿根部,左右各一。胯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它與尾骨、骶骨共同組成骨盆,起著支撐脊柱和上體的作用。胯為上體之底盤,為人體大的關節。
如何練習太極拳下盤
下盤就是指身體的下半部分而言,靠腿的支撐力,以兩足為基礎,襠圓活自然沉穩。
1、基本姿勢
雙腳平行向前,小腿與地面垂直。身體慢慢后座,但不要撅屁股,背挺直,慢慢到膝蓋受力小,大腿肌肉繃緊的感覺。保持這個姿勢,記住這種感覺,這就是下盤要求的沉重穩。因為只有把力大部分放在大腿上,膝蓋才不會受傷,站的才穩。
2、動步練習
邁步如貓行,邁步如臨淵,講的動步要輕靈沉穩。邁步如臨試冰,試冰是試探冰的薄厚之意。前進試探出腿,可以隨機應變,不易被對方控制。
太極拳出步凡前進必須先提腿,重心移在站立一腿。蓄勁于膝,再由屈而伸,足尖領勁,腳跟鏟地而蹬出,然后足掌和足尖全面落實。
3、靜步練習
也是定步練習。弓步型兩腳要踩在“川”字兩端,既能兼顧前后,又能兼顧左右,重心穩定,轉胯靈活。
屈膝開胯圓襠,骶骨要有力下沉,帶脈極為充實,臀部與足跟成垂直線,臀部之力要貫到足跟,由于軀于和上肢的重量下壓,膝關節在量變過程中逐漸史堅固有力。足之似乎纏人地下,有盤根錯節之意,前足沉實踏地,大趾著力。
后足亦沉實踏地,小趾著力,重心落在兩足中間。兩足的虛實變換全在隨勢由腰襠的變換來移動兩足的虛實比例。在同時為了練好下盤功還要配合做些輔助功練習,如站樁、倒步等。
首先,下盤(底盤)要平、正、穩。只有底盤平正穩了,軀干才能中正豎直。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樣,底座平正穩住了,石碑才能豎得正直穩當,不至歪斜傾倒;其次,底盤要松。只有底盤松了,丹田之氣才能下到腳底。
太極拳的中定功夫全在于腰胯,能松腰落胯,則能氣沉入地,兩足有力,下盤穩固,上輕下重,穩重如山。太極拳的虛實轉換全在于腰胯,旋腰轉胯,松腰落胯,即可調節虛實,化發自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極拳懂勁的功夫也就是腰胯的功夫。故拳經云:“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因為胯為大腿的根部,人的上體重量全部落在胯上,人要站立行走,負重等,因此胯關節特別強大結實。要把胯松開,確實不易。有很多人練拳幾十年,胯還是沒有松開。有人以為壓腿、劈叉就能把胯松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松胯是一項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非功久不能。平日行拳走架,推手,站樁,要注意松沉,意念多灌注于胯的放松,久而久之,胯關節自會松開。一旦胯松開了,內氣即可從兩條腿到達涌泉穴,即可松沉入地,落地生根。
腰胯問題是練習太極拳的重點,也是太極拳的難點。希望有志于練習太極功夫者能多在腰胯上下功夫。練拳時,松腰落胯,圓襠扣膝,旋腰轉胯,帶動四肢。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內帶外,周身一家。
“三盤”是一統一的整體,不可截然分開。三盤的運動皆由內氣貫串。三盤及其相關部位的要領掌握得越好,拳架就越柔順,內容就越充實,氣感就越強。丹田氣足之后,就向下行,經襠沿兩腿內側至涌泉,再由涌泉順兩腿外側而上至胯,向后,到達命門,再向前,歸于丹田,循環往復,形成“胯氣圈”。
胯氣圈之氣上行至腰,帶脈鼓脹,胸腹折疊,形成“腰氣圈”。腰氣圈之氣沿脊柱上行至兩肩,形成“肩氣圈”。“肩氣圈”之氣再繼續運行,至兩臂及雙手,達于指尖。這樣,“三盤氣圈”都形成后,就可以逐步打通大小周天,就可做到“氣遍身軀不稍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