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首非常古老的養生運動,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是非常多的,今天給朋友們帶來太極拳入門,其中松胯是一個初學太極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下面跟著我們的太極拳教學一起來學習吧。
太極拳是一種非常好的健身方法,練習松胯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也可以提高你的太極拳水平。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松功夫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為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
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成腰酸背痛,脊椎受傷。
我們可以把胯上的力量放到我們的膝蓋上,這樣你的力量就不容易流行,同時還可以增強你的練功效率。
因為膝關節受傷后,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拳行功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
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
對形體而言;堅持科學、系統的鍛煉,長期活動可使胯范圍諸如骶骼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
通過這種練習,我們就可以放松我們的關節,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肌肉的伸展性,讓我們的關節和韌帶都有了靈活性。
太極拳的松胯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后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后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從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后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
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于泰山,并為后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于攬雀尾的按勢后推、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它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持著落,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
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松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于攬雀尾、摟膝拗步掌等動作。
三、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松懈式機械的拉開。
開胯后,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于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四、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穩固。
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凈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勢、彎弓射虎等部動作。
五、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常用于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一或橫勁轉直勁的動作。
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后腳跟、后腳掌、后腳趾先后提起離地之時為準。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
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作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六、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于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
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后提起離地之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七、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常用于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
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復雜的協調工作。
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松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