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之人對含胸和氣沉丹田并不陌生,含胸和氣沉丹田是太極基本要領,也是太極拳基本功之一。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圓活輕靈,在練習中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下面隨著太極拳練習一下吧!
含胸和氣沉丹田是太極基本要領
含胸和氣沉丹田是太極拳中基本的兩個要領,這兩個要領是說著容易,做著難,關鍵是含與沉的認識和理解。
從拳學的實踐體悟看,太極拳的要領是做出來的,而不是練出來的,何以此說?因為,要領做對了就有,做錯了就沒有,所以,關鍵是方法的正確。太極拳的修煉,其實質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領方法的過程,若方法不正確,即使練一輩子也難入功成之門。所以說,把握要領惟方法正確在前,熟悉熟練動作在后。
因為拳是活的是動著用的,所以太極拳要領的把握,關鍵的問題不是站著不動如何,而是在動式中要不丟要領,必須把站式中所求之要領應用于動式之中。下面,根據筆者的切身體悟,談談對含胸與氣沉丹田的認識,以資同好共研。
學習太極拳要求身體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也就是含胸的效果,可提高身體穩定性。
一、含胸
含胸有含蓄之意,實際上就是松胸,松胸的實質,就是隔肌的放松,由松而沉。含胸而不在胸,不是佝背凹胸之胸向內凹,而是胸平、肩開、背裹、頭領、肩沉、背拔、脅張的膈肌的松沉。含胸在于裹背、扣肩、虛腋及兩膀的內合。肩開腋自虛,腋虛臂自撐,臂撐背自裹,裹背肩自扣,肩扣膀自合,膀合胸自含,胸含背自拔,背拔則肩沉肘墜。
所以說,能含胸能拔背,能拔背能沉肩,能沉肩則能墜肘。沉肩拔背頭自領,頭領身拔膈肌沉,膈肌松沉胸即含,反之亦然。背裹、肩扣、腋虛、脅張、膈肌松沉,胸雖然未動,但胸骨自有上起內吸之感,這樣就使胸腔得到了充分放松,不僅擴展了胸膛,加大了肺擴量,也使呼吸順暢而舒展。
膈肌隨呼吸的舒展沉降而鼓蕩,使呼吸遂能加深,并對腹腔的壓力變化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含胸的主要作用是使胸腔大限度地放松,縮減呼吸的頻率而擴大呼吸量,增加對身體氧氣的供給,從而滿足身體新陳代謝對氧的消耗,并通過呼吸的調整(主要是膈肌的張馳沉降)改變腹腔壓力的變化,以適應身體運動和發放勁力的變化。所以,胸松氣則暢,胸含勁則聚。
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修煉太極拳要熟悉太極拳的拳理拳法,這樣在練習中,才能使動作更連貫。
二、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感悟。氣沉丹田是靜養功和內家拳的獨門要求,它與動作要領直接關聯,與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頂勁等要領直接相聯系,是勁力松沉的一種感覺,并非故意沉氣所為,也并不是所有的拳都要求或必須氣沉丹田的。現在,有些“挺胸收腹”的外家拳為了迎合時髦也要求起“氣沉丹田”來了,其實這是一種絕對錯誤。因為,氣沉丹田與挺胸收腹兩者之間是不可相融的,前者為腹式呼吸,后者則為胸式呼吸,呼吸時胸挺氣自橫,氣橫則胸逆,兩膀掛力,渾身較力,焉能有沉氣之理?
丹田的練習方法
上貫法
當打直步沖拳的吐氣開聲,胃脘內的內氣下貫丹田中的同時,丹田中之內氣由腰中命門而出上貫百會,乃從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線之內氣經頸脊達百會貫頂。
其它則在夾脊部位分成兩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
下貫法
與上貫同時,丹田中之內氣由會陰返環跳,沿腿之陽面,降于涌泉,此氣之下貫也。
這樣,在直步沖拳的貫氣法中,內氣的運行分為三種線路。一是內氣貫丹田,二是上貫,三是下貫。而此三種線路是同時存在的。
既達到了“存氣常充腹,貫通筋骨壯形骸”的內氣之雙重效果,又保證了“殺手休將氣放懷”的不生喘滿之效果,但要知道,練習時只體認貫氣的感覺,包括貫氣的線路之體認情況。
只體認做好吐氣開聲的貫氣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靜自然了。即只管吐氣之呼,不管吸氣,乃是秘訣。
以此吐氣開聲貫氣法,修練百日,固氣功夫定矣。再以本門宗技的各種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練習,達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氣道暢通,貫氣充足,則丹田氣海的內氣根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