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養生是人們熟悉的養生法,太極拳具有醫療治療手段。那么太極拳與古代中醫的三大關系是什么呢?太極拳教學有詳細的講解,現代人練習太極拳能強身健體,下面隨著太極拳練習一下吧!
太極拳與古代醫學的三大關系
太極拳與中醫經絡緊密結合,練習太極拳要求節節貫穿,可打通身體經絡,提高新陳代謝。
(1)經絡學說
中國古代經絡學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在此系統上,分布著若干臟腑氣血出入匯合點,或稱之為人體內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穴位”。按“穴道”相連形成經絡,共有十二條正經,再加上督、任二脈列為十四經,其中,“督脈是陽脈之海,有總督諸陽經的作用;任脈是陰脈之海,有總督諸陰經的作用”。而具早記載穴位數量的《內經》所注,人體穴位共有365個。
中國古代經絡學認為,人的生命活動是在經絡系統的調節、控制下進行的,其作用為:“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靈樞·本臟篇》),使人體內的臟腑、體表的皮肉筋骨和五官七竅得到協調并促使人體內各機能系統正常地運行,以保持體內陰陽得以相對平衡。因此,“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靈樞·經脈篇》)。
太極拳遵循中醫經絡學說原理,有意識的主動疏通經絡,調節陰陽,提高身體機能。
太極拳要求百會穴虛領,下頦微收,舌抵上顎,是為了在運動中連接人體的督、任二脈,以打通氣血運行的通路;要求尾閭中正,從百會穴到丹田再到會陰穴始終豎直為一條直線,是保證氣路運行的暢通,避免氣血循環的中斷;螺旋纏絲、弧形旋轉,可以打開人脈十二經,以調動氣血在經絡中的轉注,達到以意領氣、以氣催力的太極效果。
太極拳強調松柔,有助于通經活絡,松而后能活,活而后能通;輕松緩慢的動作,適應經絡傳導的速度,以促進經絡傳導功能;陰陽交錯、虛實變幻的動作,不斷地對經絡進行觸動,并對穴位形成反復輕柔的壓迫摩擦,以促進經絡氣血的貫通。
(2)臟象學說
中醫臟象學說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故主明則下安,以次養生則壽” (《素問·靈蘭秘典論》)。用現代醫學來講,中醫所謂的“心”,應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用于太極拳運動,“心”特指意念意識的活動,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
太極拳強調用意念,不能使用蠻勁,太極拳是一種柔和的有氧代謝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
太極拳強調“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要求內意和外形達到高度的協調和統一,所有拳路中的動作和實踐中的搏斗技擊,都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來完成的。
太極拳要求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后形動,通過意氣運動產生動蕩,使人體內部的意氣和外部的形動所表現出的神氣得到高度的協調,從而更加提高內在的意氣運動,反過來促進外部動作的神氣鼓蕩。
(3)導引吐納術
古代導引吐納之術是一種呼吸配合動作、活動全身、疏通經絡的古代醫療體育。唐代的醫學家王冰曾對此說過:“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按,謂抑按皮肉。躋,謂捷舉手足”。
東漢末年“神醫”華佗,模仿吸取了五種禽獸(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姿態,創編了流傳千古的“五禽戲”,這已具備了太極拳的雛形。宋代出現了八段錦,文八段是導引靜坐功,武八段是導引形動功,逐漸形成了一套動作自然、動靜結合、連貫成套的養生健身術。
太極拳運用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在呼吸上,用意識來指導呼吸配合動作,將呼吸與動作從自然的、無意識的、不規律的配合,變成有意識的、規律化的配合,使太極拳的動作更加輕靈圓活,更加扎實準確,更富于節奏感;在外形動作上,吸取了“五禽戲”的動物形態姿勢,并以此為基礎,得到了系統的發揚、創新和發展。
從太極拳的動作名稱可以看出,許多動作都是與自然界的各種動物姿態相命名的。如:“白鶴亮翅”、“金雞獨立”、“青龍出水”、“野馬分鬃”、“猿猴獻果”、“燕子啄泥”、“鳳凰展翅”、“鷹熊斗志”、“白蛇吐信”、“餓虎撲食”等等。
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
血液循環是由心臟收縮,將血液擠壓至組織血管,再流回心臟。如果組織血管很通暢;心臟收縮的作功不必太大,就可以將血液擠壓到各組織。
反之,如果組織血管有堵塞或變窄,心臟收縮的作功就必須加大,以維持正常的血流。一般的拳術運動,多半是將肌肉緊繃,成等長收縮,組織血管被壓扁,阻力增大,而且運動中,血流量增加,心臟收縮的作功更形增加。
太極拳則不然,輕靈松軟,肌肉成自然放松狀態,血管通暢性更好,運動時,心臟反而作功減少。夏威夷大學的臨床研究,顯示太極拳是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好的治療性運動。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是非常棒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