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瑰寶,修煉太極拳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太極推手是太極拳境界提升階段,是每個習武之人必學課程。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下面隨著太極推手,了解太極推手發勁方法。
太極推手發勁方法
學習太極拳貴在堅持,太極拳的學習過程是從低層向高層學習階段,通過學習太極拳能提升技擊能力。
一.合拍
對方向我發手時,我應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原則順應其勢,不丟不頂,接住彼手,引進使其落空,待其力盡,必有回意,我即可順勢而發。《打手歌》中說“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合”字應該是指對方力盡我即發出的轉化時刻,即合拍時刻。《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收即是放”也就是收到后就是放,轉化并不明顯,但是要掌握這一時刻,才能順勢發出。
二.牽動
引進對方來手時如對方來手停止不前,對方重心穩定,我若發勁必然效果不佳,難將對方發出,我應牽動對方來手,使其重心前傾,對方必急回撤,我即順勢而發,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練習太極拳推手要掌握沾粘連隨,只有這樣才能領會太極拳的深層含義,以及太極拳的內涵。
三.驟發
對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發力驟然發勁,如迅雷閃電,疾風驟雨,引發之間,合而為一,使對方在毫無思想準備下驟然被發出,不及走化。已故太極拳家顧留馨老師曾稱贊揚澄甫先師推手是“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凡身受之者未覺其動而已騰空跌出”。故牽動手法更能得到順勢借力的效果。
四.寸勁
向對方發動時,應以在極短之時間發出的大之勁發之才能將對方發之致遠,即所謂“寸勁”。這樣就會使對方猝不及避,不易走化。
五.勁整
上述所發之寸勁亦應集周身之勁,所謂“周身一家”。《拳論》中也指出“發動須沉著松凈,專注一方”;“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運勁如百煉綱,何堅不摧”。故如欲使發放效果大,必須勁整。
修煉太極拳貴在堅持,通過練習太極拳能提升自身修為,同時還能增強抵抗力。
六.螺旋
在向對方發勁時,無論用單手或雙手均應畫或大或小之圈,含有螺旋之意,以使對方不知我勁之所向,陳式太極拳中曾強調纏絲勁,楊式大極拳亦然,發動時畫極小之圈,而后適時發出,所謂“意在驚彈走螺旋”,“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發之致遠。
七.略偏
在向對方發勁時,一般是向對方之正面方向發動,對方之抵抗方向也多在正方,故雙方之勁可能抵消一部或全部,如我發動時方向略偏,不論上下左右,隨機應變,必然能出其不意,其抵抗力必小,使我之發動效果更大。
太極推手發勁原則
一、力接原則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感知對方勁力變化和把自己的勁力施加給對方都是通過力接點來實現的。因此,在勁力運行與轉化過程中必須使力接點保持相對固定,同時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的勁力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接觸狀態。
也就是所謂的“沾、粘、連、隨”,這樣才能避免“頂、匾、丟、抗”現象的出現;也只有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勁力保持連接并同步運行的狀態下發勁,才能使借對方勁力進攻對方或反擊對方成為可能,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借勁”。
在太極拳實戰中,要學會靈活運用技巧,例如借力打力,使用小的力將對方拿下,學會后發制人的技巧。
二、中起原則
我們知道,勁力轉化點是勁力相互轉換的地方,如果進攻一方在此處發勁,就不能產生借得對方勁力的效果,而防守一方也不容易即時轉化進攻的勁力。
這樣雙方就會出現僵持、頂牛的現象。也就是說,發勁的啟動點不能在勁力的轉換點處,而應該在勁力運行過程中的弧線上,這樣才更有利于發勁的啟動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