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其力學原理皆符合物理學運動原理。我們今天學習太極拳肢體的公轉與自轉,太極拳的特點圓活、靈動,下面隨著太極拳實戰練習一下吧!
論太極拳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太極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說,太極拳的運動可從物理學說中找到一定的規律。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轉。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一般來說,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自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后關節而言是自轉,后關節對前關節而是言是公轉。
自轉相對于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公轉相對于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這里講的是在走纏絲勁時關節運動的規律。
太極拳是一種立體圓形運動,人體是太極拳的球心,圍繞著身體重心展開一系列的圓轉活動。
上肢運動相對于腰脊來說,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說腰脊的轉動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對的,打擊腿(抬起的腿)與腰脊的關系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比手的運動范圍要小,所以盡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可它自轉的幅度并不大,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這是特殊情況。
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畫那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
公轉運若軸,自轉方圓生,相隨勿枉動,三節自分清。
學習太極拳要分清虛實,動靜結合練習太極拳,才能達到太極拳的練習目的,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協調性。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比如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沒有了公轉和自轉,便分不出三節來,自然也沒有“節節貫串”可談。所以公轉和自轉學說是建立在“節節分家”基礎上的。
明白了公轉與自轉的規律,我們便可以做到以腰脊為軸,以手領勁,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將全身的勁力整合為一處,施加到我們想要達到的地方,這就叫“節節貫串”,因此公轉與自轉是“節節貫串”的外在運動形式。
人們常出現的毛病是靠后關節的運動代替前關節的運動,這樣不可能有“節節分家”的效果。后關節運動大于前關節運動也是不對的,因為這里缺少了梢節意識,不可能達到“空”“靈”“活”“脆”的效果。
在對抗中,沒有自傳就不可能接收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沒有公轉則自傳就失掉了軸心的根基,肢體運動就會顯得飄浮無力。
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系主要是為了周身的協調,避免枉動,使自己的力量不產生矛盾。凡是不該動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動作可稱作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產生“渾元勁”,才能避免在實踐中犯勁力渙散、勁力太硬和丟、頂的錯誤。
太極拳運動核心
1、輕松柔和,圓活自然
圓活自然是在以腰為軸帶動肢體做從容不迫的畫圈運動中產生的。太極拳是圓運動在連綿不斷的畫圈運動中就會表現出圓活自然的動態形象。
畫圈運動要求自然而然,不要緊張,不用拙力要求輕而不漂,松而不散,柔而不軟,和而不亂,因而出現了輕松柔和的運動形象。
圓是中國古老不變的美,而太極拳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練習太極拳要將周身圈在一個圓內,自由的舒展。
2、上下相隨,連綿不斷
上下相隨是以腰為軸帶動肢體,按照招式動作的順序做動作而產生的。由于動作有先后次序必然反映到肢體運動的上下關系上,這就會出現上下相隨的動態形象。
由于太極拳運動是以腰為軸帶動肢體做一個接一個的畫圈運動就會出現連綿不斷的動態形象。在前一個動作到位時在似停非停之際,接做下一個動作,每個動作都能如此做到,就能表現出連綿不斷的運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