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中醫養生,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概括了人體結構,那么,太極拳對人體結構變化的影響有哪些呢?太極拳論有詳細的講解,下面隨著太極拳實戰練習一下吧!
太極拳對人體結構變化的影響
在太極拳實戰中,要掌握好人體生理特性,巧妙變化招式,以達到疏通經絡的效果。
關于長期堅持習練太極拳會使人體結構發生巧妙的變化,有很多理論依據。太極拳拳論老譜中有“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妙手空空”“無形無象”“上下相隨”“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等等來論述太極拳對身體的影響,其實這是人體結構變化的正常表現。
武術家身體結構不改變,是無法完成“二指彈”的。排球運動員也是這樣,對方一個扣球加大速度,幾十磅重,能很輕易地接回去,而普通人手指沒有結構的變化,是根本不可能應付的。
練習太極拳能打通身體經絡,修復身體病灶,對人類養生有重要貢獻。
同樣,雜記演員能夠敏捷地鉆筒、鉆圈,而一般人只能望圈興嘆。這一個個現實的例子都證明唯有身體產生了適應性的結構變化,方可做出常人難以想象的高難度動作。
習練太極拳,循規蹈矩按太極拳拳理拳法規范習練,日久天長,身體結構自然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使習練者養成了一種舉動輕靈的習慣,經常在腳下起于陰陽變化,會有一雙太極腳,腳下有騰虛之感,外力按上便有上浮之意。
遭遇外力,瞬間引外力解于腳下而轉危為安。大家都知道,太極拳人有“涌泉吻地”之說,久練太極拳,腳下陰陽變動,行動走路十分自然穩重,所以一般情況下老年人不會跌跤。
習練太極拳改變人體結構,是可能的,不是不可求的。人體結構改變對養生長壽有益,對增長功夫進行技擊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太極內勁與人體結構的關系
太極內勁的形成與人體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內勁是變化的、流動的,練習太極內勁,首先要了解太極內勁的特點。
當今人們可能很想通過現代的生理學或解剖學來看到這樣的變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學或解剖學還不具備準確破解這種現象的能力。
但是我們如果用構建于中國傳統的醫學與武術理論體系之上的經絡理論,不必借助各種的儀器,而是直接通過對人體自身進行各種試驗與觀寮來解釋這些內勁,將有可能得到比較臺理的認識。
男人練太極拳能鍛煉出健美的肌肉,通過練習太極內勁能讓男人的胸肌更強壯,男人練習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
譬如:太極拳中重要的一種肌肉用力方式就是“節節貫穿”,很多技術都是建立在這“節節貫穿”之中的,這是老一輩武術家自身人體試驗的總結。
這“節節貫穿”是如何貫穿的呢?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肢體像老蛇那樣蠕動,就是節節貫穿了。
很明顯,這種認識只著眼于易觀察到的大塊肌肉群所做的同種運動,因此是很粗糙的。實際上,“節節貫穿”重要的特征是,整個人體的各個肌群,在進行很精細的肌肉運動,因此必須存在一種精確的肌肉結構,能在同時間里互相聯系互相擠調作用。
這樣能使身體在不同情況下都能做到節節貫穿,太極內勁原理符合肌肉形成構造,可以有效的鍛煉肌肉。
是全身肌肉在通過鍛煉后產生的條有明確線路,能明確感受到的筋狀感肌肉,民間就稱之為“筋”。
在有些拳種的理論中,也說到“筋”的出現。但是據說這種“筋”是看得見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這肯定不是我這里所說的“筋”了。
太極拳練出的這種“筋”,是與經絡的走向有關的.它的“筋”路。很多與經絡的路線差不多,就是說經絡參與了這種“筋”的產生。
可以明確地說,這“筋”不是我們解剖學中的“筋”,而是一種肌肉感,一種磨練出來的,高度協調的,有一定線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線路,給人的感覺就是條筋或多條筋在同時用力。
不同的勁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練出各種筋來,是不容易的,要百練才能成“筋”。如果錯誤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發生了偏差,那么這根“筋”就無法體會到。
而且這種“筋”在身體中的存在不是條或幾條,而是密布身體,功夫越渾,這樣的“筋”就越多.越精細.越微小,控制身體的作用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