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有舍有得是太極拳練習之道。掌握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有助于提升太極拳境界,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一下吧!
有舍有得是太極拳練習之道
學習太極拳是個強身健體的過程,也是品味舍和得的過程,太極拳不僅是門武術,也是門學問。
太極拳是一門放松的學問,習練者要想做到放松,首先是一個“舍”的過程。習練太極拳好拋開一切的私心雜念,讓身心安靜下來,只有安靜下來身體才會漸漸的放松,再逐漸行功運氣,調息用意,開展動作。
太極拳的“舍”還在于習練者需要舍棄一些固有的觀念與經驗,比如日常生活中呼吸的常識,練過其他門派武術的理論經驗等;先完全按照太極拳的理論知識來學習,練習,熟練之后再來比較體悟。
修煉太極拳貴在領悟,在練習中不斷體會太極拳的高深蘊含,太極拳中充滿哲學意味。
而太極拳的“得”則內容豐富,數言不能盡其詳了。通過習練太極拳,喜愛武術的人得到的是實戰技法,喜愛健身的人得到的是健康體魄,用來修身養性的人陶冶了性情,通過太極拳修煉的人則得到了“悟道”所終,更有許多慢性病患者通過練太極拳配合醫院治療,擺脫了疾病,重新得到了健康和快樂。
除了以上的“舍”與“得”,太極拳的習練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舍得的絕佳方式。一呼一吸之間,隨著意識的開合變化,舍棄自身的濁氣糟粕,得到天地之精華,全然覺知,體會造化,得失之間,盡顯從容。
練功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舍得”
太極拳的修練是一個“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練功階段,由此形成不同的功夫層次,而在每個練功階段尤其是當從一個功夫層次向更高的功夫層次過渡時,都需要經過一個“舍得”的過程。
修煉太極拳是從低層向高層階段練習方式,通過學習太極拳能提高心理素質,同時還能擴大胸懷。
雖然,不同功夫階段所“舍得”的對象有所不同,但這些“舍得”的終目標都是要將自己的太極拳功夫不斷推向更高的境界!因而,這些“舍得”是推動太極拳功夫境界不斷攀升的必要過程和有效手段。
在學習太極拳初期,要完成從對太極拳無知、無招的太極拳無極狀態向有知、有招的太極拳太極狀態過渡,因此,首先要“舍”棄的是一些不符合太極拳要領但卻屬多年養成的習慣性動作,以及以往對太極拳不正確的認識,而逐步“得”到太極拳的各種招式、和基本理論。
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太極拳的發力方法逐步“舍”棄原本那些拙力、散力,“得到太極拳的活勁兒、整勁兒,因此,在外表上表現的是一種剛猛的狀態。
同時,在這個階段還要盡量逐步做到太極拳虛領頂勁、沉肩墜肘等基本要領,“舍”棄身體各關節以及意念、筋骨等方面先天的僵、緊狀態,逐步在內部“得”到松的狀態。也就是說,此階段重達到的應當是一種外緊內松的狀態。
當熟練掌握握了太極拳的套路和招式,練出了太極拳的活勁兒、整勁兒,實現了由無招到有招,從不懂勁兒到初步懂勁兒的轉變之后,就會有一種外表動作協調流暢、發勁兒剛猛有力,而內部松柔、舒暢的狀態和感覺。
此時,就應當逐步進入下一個“舍得”的環節。在這個階段要逐步“舍”棄的對象,則是外表的剛猛和內部的松柔。外形上,一方面,通過拆招、推手等訓練方式,弄懂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招式的使用技巧,完成由招式向招法的過渡;另一方面,要在把剛勁兒發透的前提下,逐步把各種招式在外形上不斷柔化,進而逐漸“舍”棄外形的剛猛,“得”到外形的松柔。
與之相反的是,內部在徹底放松之后就會有內氣不斷聚集,太極內功便逐步形成,而隨著太極內功的不斷加深,內部便會由原本的松柔狀態向充滿彈性的剛的狀態轉變。
終在此階段達到一種外柔,內緊的狀態。此時,內在的緊已非先天狀態下的僵勁,而是一種由太極內功形成的充滿彈性且松緊可控的神奇太極拳境界,其本質是一種強度可控的剛性。
到此,太極拳功夫應當已經達到相比高的境界,但還只能算是剛剛真正掌握了太極拳功夫,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太極拳高手,還需要進入更高的“舍得”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要“舍”棄的主要是那些原本熟練掌握的太極拳招法,把它們逐步演化為太極拳勁法,進而成為自己的本能,真正實現太極拳從有招到無招的過渡。此時的無招并非真的無招,而是達到了招隨意出、見招出招的太極拳神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