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習練太極拳要掌握氣的運轉方式。我們今天學習太極拳運動對人體“氣”的滋養,太極拳教學有詳細的講解,常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下面隨著太極拳練習一下吧!
太極拳運動對人體“氣”的滋養
氣在人體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氣貫穿全身每個部位,即可以催血,也可以養血。
氣與血的關系是以氣為主,血為副,氣為衛,血為營。人的一生全靠營衛。如果血不足尚可暫生,氣不足則立陷險境。因此,滋養“氣”是太極拳健身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
太極拳講究動作的柔緩、均勻、連貫、圓活和深、緩、細、長的呼吸。有利于胸部舒展寬松,使肺活量增大,納取自然界中更多的清氣(內氣)。
人體的氣分為清氣和濁氣,而太極拳養生就是將這兩者之氣保持平衡,兩者若是失去平衡,人體就會失去健康。
清氣進入肺部之后,有一部分與水谷精氣合成為宗氣,積聚于胸中“氣海”上司呼吸;另一部分與水谷精氣合成后,循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輸入血脈,轉化為營氣,以運行血液。宗氣足,肺部的吐故納新,新陳代謝就健旺;營氣足,血液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器官就旺盛。
清氣是先天之氣(內氣)的來源之一,元氣在清氣補充之時,又與水谷精氣合成化生為元氣、營氣、衛氣。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內氣的攝納是通過調整人體的自然形態和改變呼吸方式來完成的。
太極拳對身形的要求是虛領頂勁,尾閭中正,氣沉丹田。這些要領實是對任脈和督脈的關注,以保持氣血暢通。
練習太極拳要有正確的身法,正確的練習太極拳能打通經絡,活血化瘀,氣順暢就會保持循環系統順暢。
“虛領頂勁”、“尾閭中正”既頭虛頂如懸,輕提百會;尾閭須中正不偏,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直線,使任督二脈之氣暢通,營氣則貫穿任督二脈輸運血液,以營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百會提得起則身體執中而不偏不倚,有利于氣沉丹田。
“丹田”正是中醫通常指的關元穴,其居處正是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的匯聚處,是經絡的樞紐,會通于全身各組織器官。正如《太極拳使用法》中指出的“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
”所以氣能入丹田,氣就能調和,就能加強營氣的運順,化生血液以營養四肢軀骸。故丹田是傳統養生術聚氣凝氣至關重要之處。
從運動生理機制來看,深長勻緩的呼吸使膈肌的上下活動幅度顯著加大,不僅改變胸腔與腹腔的容積,加大肺活量,使體內氣體交換能力加強,而且也對胸腔和腹腔中的臟腑器官作按摩活動,并使胸腔中負壓大幅度變化,推動臟腑上下蠕動,從而使不隨意肌組成的內臟也得到運動和鍛煉,使組織內線粒體的ATP分解為ADP,產生大量能量。
這些能量一部分作為機械能消耗,另一部分轉化為能的特殊形式成為經絡和臟腑之氣(內氣),并隨血脈行運全身。試驗證明,長期練習太極拳,對于消除肝臟瘀血,改善其功能有顯著的作用;對于改善血液循環,擴張心臟冠狀動脈,加強心肌營養,也有良好的作用。
太極拳內氣的表現
一.雙手十指發麻、發脹,發紅
在大腦意識的支配下.由于長時間的有規律運動.長時間的放松及經絡、神經有規律傳導.會在人體肌膚中形成一個循環的傳導路線。當這個路線遍及全身的時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氣路”。此時人體在普通運動中肌肉所產生的硬勁、僵勁.就會被消化。
這種經絡與神經在全身的傳導,會明顯地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會使傳導路線中的毛細血管打開。特別是在“氣“達四梢的時候,人體末端的毛細血管開放.十指乃至手掌就會發麻、發脹、發紅。
二、小腹沉實
由于太極拳要求全身放松,氣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內臟下沉.使小腹沉實。
習練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練習者可以身體放松,緩解壓力,集中練拳的手,可以釋放大腦疲勞。
三、呼吸緩慢并加深加長
由于長時間氣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長,特別是在定式時,呼氣緩慢且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