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太極拳的養生功效被證實,太極拳呼吸使氣血充盈經脈暢通,太極拳結合中醫原理具有醫療作用,太極拳的特點圓活輕靈,下面隨著太極拳練習一下吧!
太極拳呼吸使氣血充盈經脈暢通
太極拳屬于武術中的內家拳,因此,在練習拳架外形姿態的同時,更重視拳架內在的氣血盛衰狀況,達到內外雙修的目的。
故此,《十三勢行功歌訣》中說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充分闡明了其內家拳的實質特征。
腹式呼吸是太極拳拳式動作操練要領之一。拳式的動作與呼吸的配合,是太極拳從古代“吐納”和“導引”養生術中汲取的營養。腹式呼吸分為兩種 吸氣時,小腹凸起外鼓,呼氣時,小腹凹進內收,這種叫順腹式呼吸。
太極拳呼吸運用丹田勁,在練習中,要做到氣沉丹田,用丹田的力量發揮太極拳的勁力。
吸氣時,小腹凹進內收,呼氣時,小腹凸起外鼓,這種叫逆腹式呼吸。順腹式呼吸,適合根據“開”(伸展肢體)吸“合”(收縮肢體)呼的人體運動規律,可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狀態。
可是,太極拳雖然講究養生保健之法在拳式操練中的運用,但是它的本質是武術。
武術,就要講究技擊實用,而技擊實戰的拳式動作,就離不開“勁力”(進攻和防守時,拳架中的能量)。因此,太極拳中的腹式呼吸,是根據拳式動作“蓄勁”和“發勁”的變化規律來運用操練的。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派,在拳式的演練中,特別重視氣和力的結合,六合是太極拳的動作要領。
在拳式的攻防變化中,“氣”(呼吸之氣、元氣)是動作能量的物質基礎,“勁”是動作能量的釋放。
在太極拳套路的演練過程中,當拳式動作“蓄勁”時,小腹微微凹進內收,同時,用鼻輕緩地吸氣 當拳式動作“發勁”時,小腹微微凸起外鼓,同時,用鼻悠長地呼氣。
這種逆腹式呼吸法在太極拳拳式動作中的運用,使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的“氣沉丹田”的拳論要領得到了充分地運用。
太極拳無論是套路演練,還是推手較技,其勁法都突出一個“整”字,腰腹在氣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的狀態下,使小腹膨脹腰脊充實有力,這樣,在拳式動作的演練過程中,下肢之力(“起”于根節)就會得到腰脊的順利上轉(“順”于中節),而終形成一股“整勁”,通過雙手發出(“達”于梢節)。
人體有十二條正經和奇經八脈,它日夜不停地循環周流于全身,它們不斷地運來養料供給臟腑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同時它們又不斷地把臟腑生理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運出體外,從而保持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中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就是說經脈中的血,在氣的推動下,才能循環往復全身。而經脈之氣的盛衰與肺氣的關系十分密切。
“肺主氣”是肺臟生理功能的重要環節,人體外在筋骨皮毛和內在臟腑骨髓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 “諸氣者,皆屬于肺。”
因此說,太極拳拳式動作的掤捋擠按與肺臟的吐故納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人體的氣血充盈,經脈暢通。
這種逆腹式呼吸之法,加深了呼吸的程度,使人體在拳式動作的演練過程中,能吸收到周圍空間中更多的清氣,同時,能把體內產生的濁氣排除得更加徹底,使習武者精力充沛,神氣實足。
太極拳呼吸能調節心肺功能
太極拳是適合所有人的運動,對于現在上班族普遍患有的腰椎、頸椎、肩椎等方面的問題,還有緩解精神壓力等方面的好處,是確確實實的。另外太極練習中的慢呼吸方式對調節心肺功能非常有好處。
可以說只要堅持練習太極拳3個月以上,身體各方面的狀態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當然如果你要覺得練太極是一件輕松隨便的事,那可就錯了。
太極拳是一種很緩慢的有氧運動,一個套路走下來,5分鐘身體就會有冒汗,不過這種損耗對不會損耗身體的元氣,這就是太極拳與其他運動不同之處。
不了解太極拳運動的人,往往不懂太極拳放松的意義,把握太極拳的自然呼吸,可使我們精神放松。
其實,體育運動中,每一個發力前的動作,都首先是放松。只有先放松,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快速力量。
太極拳放松之理不但適用于太極理論,而且適用于一切體育運動之中。在學習太極拳放松用意的理論指導下,可以明白更多運動之理。練太極拳舉動輕緩,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至。
開頭就用快速的練法,必然使有些動作過程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倒好處。只有慢練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而后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復鍛煉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