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一直以來,習練太極拳的人群多半是老年人,很多人將太極拳當做老人拳。這是錯誤的思想,另外還有人認為太極拳只能健身,不能技擊,這也是錯誤的,我們今天要隨著太極拳教學糾正太極拳的兩種錯誤思想。一起學習一下太極拳吧!
糾正太極拳的兩種錯誤思想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柔和緩慢,沒有人群限制,男女老少練習太極拳,都能各取所需,太極拳能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健康。
誤區一,“太極拳是老人練的即老人拳”
由于人們親眼目睹社會上練太極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且眾多媒體刊登的圖片、文章均為中老年人打太極健身,估計有七成以上的人有此錯誤觀念,認為退休后慢慢學太極拳也不遲,年輕時往往易與太極拳失之交臂,錯失良機,這與太極拳極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健身品牌資源的極大浪費。
試問,二、三十歲就練太極拳強身健體與等到五、六十歲才學太極,其效果會相同嗎?而且,太極拳這一博大精深的技擊、健身術,如果缺乏年輕人的熱情參與及堅持不懈的刻苦訓練,還能繼承和發展嗎?故筆者強烈呼吁,太極拳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青少年以練太極拳為時尚是太極拳產業化成敗的關鍵,建議我國的中小學生應必修“太極拳課”,一方面可在學練太極拳中傳承中華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創國學教育品牌。
不僅老年人能練習太極拳,青少年練習太極拳有助于樹立正確的觀念,對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年輕人練習太極拳能緩解壓力,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
另一方面可防身健體,進一步加強學校國防教育并開創中小學全民健身的新局面;民強則國強,人人學太極拳,應為國策,呼吁政府啟動“全民練太極拳工程即人人學會一套太極拳”。
把太極拳這一“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真正做成國人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品牌即實現由“我喜愛太極拳”到“我們喜愛太極拳”的飛躍,可以預見,億萬人的消費群體一旦形成,必將帶來無限商機,如太極拳培訓市場、太極服裝及舉辦各類太極拳比賽等等,那么,太極拳產業化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誤區二,“太極拳僅能健身而不能用于技擊、防身”
時下不少人一學太極就說: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懷疑練太極拳這么慢,能用于防身嗎?等等。筆者認為,導致這一錯誤觀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絕大多數人(包括一些練拳者)對太極拳的本質和科學性認識不清,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本質”幾乎到了被徹底否定的尷尬境地。
太極拳不僅能用作健身,還能技擊,太極拳的本質就是門武術,只要勤奮練習,就會有功夫上身的感覺。
即一方面大家非常鐘愛太極拳,而另一方面卻是大多數人抓不住太極拳的本質,以當今社會上空前流行的“太極操”、“太極舞”為明證。故亟待撥亂反正,還太極拳以本來面目,否則,必嚴重制約太極拳的發展及導致太極拳產業化的失敗,長此以往,“太極真功”會失傳絕非危言聳聽!我們應該知道,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內家拳的一種,它首先是一種拳術,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太極拳是一門融哲學、心理學、生理學、力學、美學等為一體,并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技擊藝術,它是以研究人與人搏斗中的“攻防”方法為目的的。
因此,只有認清了太極拳的本質,才有利于其自身的進步和發展;只有在研習太極拳“攻防”含義中才能領悟并掌握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及練拳正確與否的“標準”,才能真正“打好太極拳”,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一般來說,“太極操”等的健身效果也有,但僅為百分之一);也只有在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兩人攻防對練中(如太極推手),才有可能激發年輕人追求太極拳的興趣,“太極真功”方能后繼有人!因此,筆者建議練太極拳一定要“體用結合”即拳架為體,推手為用,應大膽嘗試、改革太極拳的評價體系即總分由拳架30%和推手占70%兩部分組成,并創編一些既有觀賞性又讓人們易懂、易學的(標準化)太極推手比賽動作、規則。
可以肯定,長期以來,由于對武術的本質把握不夠,導致過于注重套路的觀賞性“花拳繡腿”,而忽略了武術技擊本質的現實性,嚴重制約了武術的推廣,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我們期待太極拳本質的大討論及太極拳評價體系的改革能打破這一僵局,因為太極推手這一對抗性項目符合現代體育精神,比散打、拳擊、柔道、跆拳道等危險性小很多,且更具實用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故這一極其優秀、獨特的技擊訓練法值得大力提倡。
糾正太極拳練習中的錯誤思想
第一個常見錯誤是急于學會整套拳法而忽視對已經學會的動作的掌握與理解。太極拳追求每個動作都能夠掌握的很好,能夠充分把握每個動作的要領與效果,因而太極拳的學習應該提高對于每個動作質量的要求而不是你學習的太極拳的數量。學習太極拳要抓住規格這個要點,并將其貫穿于整個練拳過程中。
第二個常見錯誤是,練拳時心不靜。太極拳是身心并練的運動,心靜則氣順,前人在說及修養時有句話叫“偷得浮生半日閑”,我們在練拳時要偷得半小時閑,拋開一切雜念,專心練拳。太極拳區別于其他運動的特點之一是對性情、心境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