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是太極拳的核心,也是太極拳的特點,無論是在健身還是武術中,松都是關鍵。松練太極拳是增長內力的關鍵,通過松練能體現太極拳的本質,下面隨著太極拳教學練習一下吧!
松練太極拳是增長內力的關鍵
松拳也可解釋為松練,這是在慢拳和快拳之間求送求整的基礎之上的另一個層次,求的是真松,大松大柔。
是轉換開合,收放提撥,鼓蕩呼吸,運用太極橫豎開合彌借之法。松者靈虛也。習練者務求腿活,使身手輕捷,乃能得機得勢。欲使身體靈活必于主宰之處留心留意,守其身根至腳,發于腿,主宰于腰。故云:命意源頭在腰隙,又云刻刻留意在間。
須知“隙”字之深意,內藏無限奧妙天機。“隙”字乃橫處言之也,“間”字乃豎處言之也。其主事于腰,是因其一身之樞紐在腰間,曲伸開合之機盡隨腰隙爾。故為命意之源頭,變轉虛實之根本。
練太極拳要求全身放松,放松對養生有特殊的作用,可以緩解壓力,也可以修身養性。
此關一開,真炁騰然。血遍周身,上下貫通,天地便無滯重之處。故腰為纛也。為十三之總式。腰間松動,腰隙靈活,則周身無處不得機得勢矣。
動作靈活,腹內松靜,呼吸上下出入相隨相依,萬無散亂之理,也就會使真氣騰然,周身節節貫串起來。腰問腰隙不活不松,則尾閭不能中正,神由何而貫頂呢。艘隙靈活,神縮隨心,中關一對,則泥丸宮尾間中正安舒更對矣。
這樣,才能三田往復,一氣流通,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中間腹內松靜。真炁騰然,上可貫靈頂,下可至涌泉,串滿周身。一片精神貫上泥丸宮內,為一身真炁之主宰。滿身之力借此而生也。故云“滿身輕力頂頭興”也。
想要達到全身放松,首先要做到心靜,靜是松的前提,練習前,要排空雜念,全神貫注修煉。
欲求真松,必須筋長氣活脫胎換骨。有真神貫頂,氣落丹田。這時才能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進之愈長,退之則愈促。忽升忽降,進退由中。
伸縮關鍵在腰,所以腰為軸,氣為旗。腰腿不活,則真杰著由何而生?真氣末生,則神力由何而生呢?腰隙為身之樞紐,全身之主宰。
腰活則手足輕捷,開合鼓蕩也就能隨心所欲了。這也是李派太極天盤拳之練法。求真松是太極拳較高層次的練法,也是修身練氣、增長內力的關鍵。
如何松練太極拳
第一.要思想人靜
心靜才能體松,體松也才便于心靜。兩者互為其根,互相作用,相輔相成,是辯證關系。如果練拳時邊練邊說話,不僅會使動作紊亂,內氣外散(“內練一口氣”),而且身體也很難放松,既達不到養生目的,也不利于技擊。
因此,練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項準備,從預備式開始,就要屏棄一切雜念,物我兩忘,將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練的套路上,鎮定、沉著,專心致志,靜心演練。
第二.要用意識引導行動,這是太極拳的運行法則
拳論說:“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統綱。前輩講:“沒有意,只有形,就是體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動作都應由意念支配,以意領先,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韌帶才可得到徹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順應陰陽,順應自然規律,陰陽相和
一切動作都應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動”,而非故意做作。動靜相兼,虛實結合,曲直互用,蓄發互孕,剛柔相濟。
每個動作都應在規律的架構內活動,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能隨心所欲或反序亂序,務使動作平常自然,輕松愉快,圓潤和諧。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上的陰陽變化,陰陽變化貫徹整套拳法的練習,也正是因為太極拳的陰陽變化,能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