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里的陰陽五行學說,太極拳與五行之間有何關系呢?太極拳資料有詳細的記載,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陰陽變化,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一下吧!
太極拳與五行之間的關系
陰陽五行學說對稱身體臟器,而太極拳又包含了五行學說中養生知識,人們通過練太極拳能調養身體。
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古人認為陰陽的變化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太極拳家講:陰陽分,天地判,始成太極。所謂陰陽分是指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判是指清濁二氣分、陰陽相交化生萬物。由此可見中醫與太極拳理論對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規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陰陽變化貫徹整套拳法練習,通過太極拳的陰陽變化,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狀態,人體陰陽平衡能實現健康長壽的夢想。
在中醫理論中,講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轉換,并且用這些規律來的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用其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而太極拳理論是以太極圖為中心而推演的,圖中黑白分別為陰陽的各自屬性,S線代表陰陽的消長變化和運動中的平衡關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并隱喻著陰陽中具有無限可分性。
在中醫治療學中有寒熱、虛實、表里等陰陽屬性不同的病癥,有溫、清、補、瀉和解表、治里等相應治法。
太極拳運動具有五行學說之理,經常打太極拳能調節身體,加強五臟之間的工作關系,從而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在太極拳運動中則有動靜、開合、剛柔、虛實等陰陽屬性之不同,并有動靜變化、開合鼓蕩、虛實分明、剛柔相濟等陰陽屬性不同的人體內外運動變化。
在中醫學中,五行學說是用來取類比象進行推演、歸類人體的臟腑之間的生理功能病理影響的相互關系,以及用來指導臨床診斷、擬定治則的。
其具體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進行推演的。而在太極拳法中,講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門,進、退、顧、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區分和掌握生克變化規律的。
由此可知中醫學與太極拳在陰陽五行理論上是相通的。在養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強調要不斷地調整陰陽關系、和五行生克乘侮關系(只是一是用藥物,一是用動作導引而已),從而達到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即 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中國古代思想家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稱為“五行”。進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
五行學說對太極拳的影響
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白然界萬事萬物的整體動態平衡性,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關系。
五行學說對太極拳的創編有很大的影響,太極拳的創編將五行學說與人體構造相結合,是養生的佳運動。
天地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依靠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維持自然界的整體動態平衡。
太極拳運用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規律,通過系統的練習,可以使五臟、六腑、經絡、氣血之間達到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狀態。
例如太極拳上肢動作通過兩臂和兩腕的旋轉、纏繞、折疊,可對上肢的三陰、三陽經有一定的刺激,對強心益肺有良好的作用。而下肢動作通過腿的旋擰、繃、勾則可對脾經、胃經和腎經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
五行學說中的金木水火土如同人體內臟,練太極拳將其結合起來,調節互相之間的工作,保持身體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