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修煉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每一個武術世家都是在不斷地磨練中成就。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太極拳教學中講的四項不良現象,下面隨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習練太極拳的四項不良現象
練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極拳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練習,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一、貪快貪多,學前忘后
這是現在非常普遍的問題,好多的學員大多是交錢學拳的,交了錢了心里就有個不平衡的感覺,想多學一些東西,要對的起自己交的錢,就忘了在基本功上打好基礎。
今天學完新的一式,在還沒有真正的領會,就接著學新的,當新的學完了下一式,前面的又忘了,接著又在從頭來復習,一個得不償失的效益。
初學太極拳要慢練,因為對拳理拳法的不熟練,在動作上會存在錯誤,要在慢練中更正,并形成良好的練拳風格。
二、急于求成,盲目下功
形意拳有“萬法出于三體式”之說,這就是大多練習形意拳的必站的樁功,這就有好多初學者盲目的站三體式,認為站的時間越長功夫出的就越快,道理是對的,可當你身體那疲勞時,你的三體式隨者你身體的疲勞也在變形,這就起了一個反的作用。
三體式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定,可以高一點也可以低一點,當你有疲勞的感覺了,可以先休息一下,樁功不完全是時間的長短,主要的姿勢的正確與否。
三、進步高提,跺腳發力
在我們練拳時為了感覺到力的體現,常有高抬腳的現象,落地時聲音很大,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習法,我們人在日常的行走中是“退步高、進步低”,這樣才靈活迅速而且穩定。
有的人會問,練習太極拳就是一定要慢嗎?其實不是的,當你練習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快慢結合。
如“進步高提,必是后腳一腳吃力”必然導致“緩慢不穩”,也會降低前進的速度,進步緩慢不穩是格斗搏擊之大忌。快打慢這是武術的常理。
四、氣浮于胸,勁氣不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兩人在一起吵架,當兩人吵到高峰時雙方的臉色蒼白氣喘,這就是氣浮于胸,這時人就有胸悶憋氣之感,呼吸不順暢。
當兩人真的打起來,也是勁力發飄無力,大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挺胸.聳肩,內家拳講的是含胸.拔背.提肛.裹胯.沉肩.墜肘.氣沉丹田,當你做到以上所講,呼吸如虎豹般的順暢,汗流而氣不喘。
正確練習太極拳的養生作用
一、正骨骼
太極拳要求姿勢中正,不偏不倚,“一動無有不動”,全身骨骼處于柔和活動中,既糾正了不良姿勢,又鍛煉了頸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
這對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來說是非常適合的,有助于幫助他們矯正身姿。
加上戶外空氣新鮮及陽光中紫外線適量照射,人體鈣質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變形折裂等病癥。
二、宣肺
太極拳要求動作與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組織得以鍛煉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三、健腸胃
太極拳邁步如貓行,動作如抽絲。不用拙力而輕柔緩慢,不會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難熬。
經常性的舒展動作,也可以調整人們的心情,促進消化。
而且長期有節律的腹式呼吸使橫膈肌活動擴大,腸胃器官蠕動加快,促使食欲增進、消化機能加強。對便秘、痔瘡等疾病也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