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是中國太極拳的起源,其中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特點,各門武術也是在纏絲勁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因此,練好纏絲勁非常重要,下面隨著陳式太極拳練習起來吧!
如何練好陳式太極拳的兩種纏絲勁
纏絲勁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順纏絲,另一種便是逆纏絲,這也是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兩者之間相輔而生,相互抵消。
螺旋纏絲就是運用絲桿螺旋體的螺紋曲線旋轉原理,結合拋物線型的圓弧運動形式,通過練拳者的身軀和四肢按照太極拳的動作不停地進行螺旋纏繞,達到完成動作的運動效果。
根據螺旋原理分解出兩種基本的纏絲方式,即順纏絲,逆纏絲。而順纏絲和逆纏絲的旋轉方法。
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具有代表性的動作,纏絲勁始終貫徹整套拳法練習,練習纏絲勁要做到粘連相隨,這樣才能完美的展現。
順纏絲
表現在手上面時不管手心向哪,是以中指為軸以小指領勁依次帶動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引動手掌和手臂由內向外旋轉翻滾的方式。表現在腿下面時則以胯關節和踝關節上下兩個支點進行以膝蓋由襠內側往前轉向外,再由前往后轉內,皆為順纏絲。
逆纏絲
表現在手上面時不管手心向哪,是以中指為軸以拇指領勁依次帶動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引動手掌同手臂由外向內旋轉翻滾的方式。表現在腿下面時則以胯關節膝蓋和踝關節上下兩個支點進行以膝蓋由襠外側往前轉向內,再由前往后轉外,皆為逆纏絲。
由順逆纏絲的旋轉方式可以進一步理解到,當我們用雙手同時向前往后作伸縮旋轉時出現的旋轉方向相等于機械學上的左右齒絲桿螺紋旋轉方向。
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必修課,它是在順纏絲的基礎上進行左右順逆纏絲,上下順逆纏絲,大小順逆纏絲,里外順逆纏絲,進退順逆纏絲等。
纏絲勁是通過纏絲功的綜合練習,導致體內體外產生出似松非松,柔韌兼備,松沉圓活而富有彈性于一身的螺旋勁來,此螺旋勁就是纏絲勁。
從螺紋旋轉勁向分析;順纏絲勁內絕大多數產生的是棚勁和擠勁鉆勁,而逆纏絲勁內絕大多數產生的是捋勁和化勁。棚捋二勁在運動中不斷地互相轉化,互相呼應協調,達到了和諧合一的整體勁。
陳式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終都是運用一順一逆,雙順雙逆這三組纏絲的組合來完成的,并在運行當中所走的軌跡是公轉和自轉不可分離的順逆交錯,陰陽相濟的螺旋纏絲圈。
比如懶扎衣,六封四閉這兩個動作就很明顯體現出三組纏絲圈的綜合運轉。纏絲功法的重要性在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就明確指出;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太極拳纏絲法也。
練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注意事項
貴用意,尚行氣,戒用力
太極拳重內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氣不重力。練習和運用纏絲勁,首要是培植和運用內氣。要用意念引導內氣在肢體中做螺旋形循環運轉。有少許的意念就行,不要強纏硬扭。
如果過分注意外形的纏扭,則易導致氣血滯澀,使肌肉、關節甚至內臟受損。應像陳鑫說的,“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
腰為樞紐,手足相隨
纏絲勁以腰脊命門穴為樞紐,上通手指,下通足趾。行功時,身體同側手足的纏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順纏,右足一般也是順纏;右手如是逆纏,右足一般也是逆纏。左側手足也如此。
比如“白鵝亮翅”式,右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順纏轉為出勁逆纏,左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逆纏轉為出勁順纏。陳鑫曾說:“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
又說:“上面手如何運,下面足如何運。”“中間胸腰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