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聞名世界,太極拳在其中一直是一枝獨秀,太極拳的特點柔和,其不僅有神奇的健身作用,還有醫療作用。學習太極拳可以修身養性,下面隨著陳氏太極拳了解一下纏絲勁對身體的益處。
練習陳氏太極拳纏絲勁對身體的益處
纏絲勁是太極拳較為突出的特點,纏絲勁體現了太極拳的粘連相隨的特點,同時,通過修煉纏絲勁能提高身體素質。
纏絲勁在人體內,是隨著經絡、血管、筋脈等等的曲線去運行的。大家可以自己在手臂上,去查尋一下自身的血管、筋脈,你會發現它們是忽隱忽現的、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
這正好說明,人體的血管、筋脈都是隨著筋骨在走曲線;那么,血液在人體中走的也就是曲線。所以,經常練習纏絲勁是可以疏通經絡,引導血液周流的;并能使氣血永不滯緩,人也就不會生病,身體強健,精力還自然充沛。
纏絲勁的種類有很多種,每個流派的特點各不相同,其中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是人們廣為熟知的。
纏絲勁的肢體外形表現是拇指向內旋轉為逆纏,反之為順纏;腳尖外擺是順纏,反之為逆纏。
練習時,周身要在松活柔順而又靈敏協調的狀態下,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以“丹田”為核心,用“中氣”去催動軀干和四肢進行螺旋纏繞,從丹田纏至指梢皮毛,再從指梢皮毛纏繞回歸丹田。
其中旋脊轉腰、旋腕轉臂、旋踝轉膝,必須節節貫穿、一動即纏、互為傳遞,并相合相隨、循環往復;如此,才能練成運動走螺旋的“纏絲勁”。由此可見,體育運動中單純的直線、杠桿或者螺旋就是不完整的“勁”了。
文要懂字,武要懂勁,纏絲勁只有通過科學的訓練,才能在人體內產生,不斷的在太極拳實戰中實踐,才能掌握纏絲勁運行的特點。
武術界還有個說法千招易得,一勁難求。這個勁,也是指“傳統陳家溝太極拳”中,那包含了杠桿原理和螺旋原理的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圖說》曰:“太極拳,纏絲法也”。陳鑫還提到了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等等百般纏法,其實,就是在強調順、逆纏絲而已;因為,太極拳的每招每式,也就是順纏和逆纏、在進行著各種不同的組合。
練陳氏太極拳纏絲勁的注意事項
貴用意,尚行氣,戒用力
太極拳重內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氣不重力。練習和運用纏絲勁,首要是培植和運用內氣。要用意念引導內氣在肢體中做螺旋形循環運轉。有少許的意念就行,不要強纏硬扭。
如果過分注意外形的纏扭,則易導致氣血滯澀,使肌肉、關節甚至內臟受損。應像陳鑫說的,“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
腰為樞紐,手足相隨
纏絲勁以腰脊命門穴為樞紐,上通手指,下通足趾。行功時,身體同側手足的纏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順纏,右足一般也是順纏;右手如是逆纏,右足一般也是逆纏。左側手足也如此。
比如“白鵝亮翅”式,右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順纏轉為出勁逆纏,左側手足都是由收勁逆纏轉為出勁順纏。陳鑫曾說:“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
又說:“上面手如何運,下面足如何運。”“中間胸腰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
順逆出入,循環無間
太極拳行功,“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手足運動,要畫圈旋轉,不走直線,不走回頭路。纏絲勁從順到逆,從逆到順,從收到出,從出到收,循環無間。下半圈如是順纏,上半圈則是逆纏;下半圈如是收勁,上半圈則是出勁。
反過來也是如此,并且從始至終,纏絲勁一刻也不能丟失。陳鑫詩云:“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