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在武術史上已有多年,我們今天要隨著太極拳教程談談太極拳的定義及其歷史由來。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至今仍被用作武術比賽中,下面隨著太極拳一起探討一下。
太極拳的定義及其歷史由來
中國的傳統武術內容豐富,在發展中,也分成了很多流派,太極拳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占有主要地位。
太極拳在早期曾被稱做“長拳”,意為演練起來滔滔不絕;也被稱做“綿拳”,意為綿綿不斷,柔中寓剛;還有稱做“十三勢拳”的,意為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為其基本內容。
究其起源,也傳說不一,有說唐代許宣平所創;也有說元末明初湖北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傳。據武術界較為公認的是,太極拳為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
太極拳的創編是為了人們養生和娛樂,因此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總結了人們的日常養生經驗,與武術相結合,形成太極拳。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宋朝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其中無極是指無形無象的原始狀態,“太”就是大的意思,“極”就是開始或頂點的意思。而所說的兩儀是指一陰和一陽,陰陽的產生是由太極的動靜而來。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動靜的變化周而復始,陰陽也就不斷變化和產生。古人認為,陰陽之說是天地之間大的原理。
陳王廷及后人將太極理論運用到拳術中,逐步形成了太極拳,太極拳以陳式太極拳為起源,后來又形成了楊式太極拳,久而久之,太極拳形成了五個主要流派。
它們是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
太極拳結合了古代的導引、吐納之術,講究意念引導動作。在練習時,心靜體松,氣沉丹田,圓活連貫,并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的協調配合與導引、吐納有機結合起來。
運動要像抽絲那樣既緩又勻,穩重寧靜。邁步又要像貓那樣輕起輕落,綿綿不斷,動中求靜,虛實相互轉化,好似行云流水,頗有太極的寓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為適應人民群眾健身和鍛煉所需要,新編了24個動作的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和88式太極拳等太極拳套路。
隨著太極拳進人體育競技的舞臺,為適應競賽規則和公平競賽原則,又創編了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56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
太極拳無論從健身醫療,還是從表演等多方面來看都有十分積極有益的功效和作用,受到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歡迎,開展尤為廣泛。
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精神專一練法
要懂得意在先、內氣催姿勢的規律,把雜念、妄念排除掉,每一個式子,均按照神、意、氣、形的整體要求。
把動作和內功心法——陰和陽的互動——自動自發地醞釀出來、演繹出來。
球體練法
想象周身內外是一個氣球,每一個式子的動與靜,隱與顯,都是氣球位置的移動,動的過程。
一定要實現“外三合、內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開合練法
在每個式子構成因素的細微轉換處、式子和式子之間的更迭處,要特別注意其中姿勢、思維、眼神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