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已經成為人們之間交流的熱點,每個人都想健康長壽。太極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調氣血,疏通經絡。太極拳的特點輕靈圓活,是當代人養生的佳的運動,下面隨著太極拳練習一下吧!
論述太極拳的中醫養生之道
太極拳養生具有中醫原理,雖然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但是武術和醫學養生是密切相關的,懂醫術的人必定掌握一點武術。
唐代的醫藥學家和養生家孫思邈,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學識淵博,著述宏富,被世人譽為“藥王”,唐太宗賜他“名魁大醫”,宋徽宗賜封他為“妙應真人”。孫思邈活了100多歲,在中國古代百歲長壽老人中,他是享盛名,有代表的一個。
孫思邈說:“神仙之道難致,養生之術易崇。”他認為人能否益壽延年,和能否有效地預防疾病、推遲衰老有密切的關系,他反復強調:“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
太極拳具有疏通經絡的功效,練太極拳能打通身體各處經絡,調節氣血,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身體新陳代謝。
孫思邈經過親身體驗,對存神煉氣的認識是:“右十八勢,但是老人日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多疲乏”。孫思邈活了100多歲高齡,就是他的長壽思想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孫思邈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意思就是鍛煉身體應注意適度,要做到“形勞而不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記載:“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陰陽也,陰陽——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兩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五行學說是古人用作解釋世界和自然規律的一種自然觀和方法論,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將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變化更緊密。
五行學說不僅用于歸類推衍自然界萬物,更重要的是以相生、相克等關系來探索和闡釋復雜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的互相聯系和自我調控機制,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華所在。
明代醫家張介賓說:“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
古人把各種具體事物用五行歸類,人體的五臟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歸于木;心推動血液運行,溫煦全身,故歸于火;脾主運化,為機體提供營養物質,故歸于土;肺主宣肅而喜清潔,故歸于金;腎主水而司封藏,故歸于水。
太極拳動作柔松圓活,快慢適度,分清虛實。打拳時按套路調整身體的姿勢,進行招式動作,是練形。通過意守,使意念歸一,排除雜念,調整心理活動,清靜養神。
中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通過調心養神練形,可調整臟腑的功能,調節氣血的運行。神能馭氣,氣行則血行,氣血順暢,陰平陽秘,五行相生,臟腑安和。
打太極拳的養生意義在于調暢氣血,柔筋健骨,疏通經絡,調動內氣運行。通過肢體的運動,使五臟安和,內外協調,整體功能得到加強,此為養生之道。
太極拳的學習方法
一、掌握拳理
太極拳拳理細微,法則嚴密。從皮、毛、骨、肉、筋、絡、氣、血、五臟六腑處處有法則,有規矩。例如"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拳理是什么意思?要在明白的基礎上來把握要領。
各部位的拳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練。自己就知道應怎么做,應怎么讓身體的各部守法。各部位應做到什么標準或要求,都要問為什么?做到真正的明白。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打擊)別人,那對方必然管住(打擊)你。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人為了急于求成,終是一事無成,在生活中也會很失敗。
二、學會站樁
站無極樁,調整自己的身體,把練太極的要求先練進體內。如神要守住,心要靜,提頂吊襠心中懸,松肩沉肘氣到丹田。裹襠斂臀含胸實腹。舌頂上顎等要求,確實進體,把這些法則及要求都守住了,再進行下一步。
三、走太極步
走太極步,也叫行樁。在練習太極步時,法則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但必須守住。它和站樁的要求是一樣的,只是腿在走步在行。走時身體決對要平穩,不能忽高忽低,平視10米左右。當然,走行樁有走行樁的標準和尺寸,這些都要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