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習武者應該內外協調練習。太極拳教程對身體每個部位都有詳細的講解說明,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起來吧!
習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練習太極拳一定要避免循規蹈矩,持之以恒,這是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決定的。周身一氣,完整協調,表現出以腰帶動四肢。
因為人體內能量物質的來源是在練習時的"消耗"過程中"補償"的,"消耗越多","補償"得就越多,沒有消耗就沒有補償。如果中斷練習,體內的能量物質得不到補充,那么,運動技能就會出現消退現象。
練習太極拳時要注意姿勢正確,呼吸自然。有些練習者在訓練過程中會出現聳肩、僵脖、突肘、蹶臀等現象,嚴重破壞了動作的規定。
學習太極拳不能有憋氣的現象,因為不正確的姿勢會造成憋氣,連續幾個動作后,必須要換氣,這口氣會換得比較深。
這樣就會迫使動作速度發生變化,造成呼吸不順暢,動作不協調,既影響練習效果,又妨礙技術水平的提高。所以,只有在姿勢正確、呼吸自然的情況下,動作時勁力才能順達,松柔、自然。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第一大要領:虛靈頂勁氣沉田
虛靈者,靈明也;頂勁者,內勁輕輕上拔,使清陽之氣上升;氣沉田即在運動中把人體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體做法為:下頦回收找喉頭,喉頭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虛懸,使周身上下內外連成一個整體。
《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頂頭懸要從“懸”字著眼,從“頂”字著手,“懸”的意思是虛領,屬于柔,“頂”的意思是使頸直肌輕度收縮,屬于剛,要處處有剛柔相濟之意。
這里所說的虛靈頂勁并非是硬,而是上領不可太過,太過則會正氣沖頭,血壓升高,然后引起頭暈眼花。
頭重腳輕,足下不穩,扭轉不靈,其脈不通,橫氣填胸,有損身體健康;頂勁又不可不及.不及則提不起精神,容易產生雜念。
因此,太極拳理論指出:“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無,無過不及,折其中而已。”
“虛靈頂勁氣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中醫理論認為,下丹田通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故古代養生家認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內,先吸后呼,一吸百脈皆合,一呼百脈皆開,呼吸往來而百脈皆通,氣血暢通百病皆除。
用心意守住丹田,丹田會生氣血,氣血充足,身體自然會健壯,能治愈百病,因此,氣沉丹田不僅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太極拳養生的基本功。
在太極拳揉手(推手)中,頭要自然向上領起,上虛下實,氣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時下盤穩健,周身中正,動作忽隱忽現,如物漂于水。如球滾于地,猶如不倒翁,即拳譜所云:“飄飄蕩蕩浪里鉆,上輕下沉不倒顛。
第二大要領:含胸撥背意內斂
含胸者,胸微內含;拔背者,尾閭下垂,百會上領,拉直脊柱;意內斂即精神不張揚。其具體做法含胸時肩鎖關節放松,兩肩微向前合,兩肋微斂,胸略內含,心氣下降,自然形成橫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內的器官受到時緊時松的腹壓運動。
不僅促進了血液循環和內臟機能之活動,而且對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當胸略內含時,背部肌肉即往下沉,兩肩中間脊骨鼓起上提,這便是拔背。所以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能使脊柱和脊柱兩邊的膀胱經獲得很好的鍛煉。
意內斂就是太極拳古典著述所說的“全憑心意用功夫”。古人認為: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五官百骸無不聽命于心,并以“意氣君來骨肉臣,作形象比喻。按現代運動學的觀點,全身神經系統皆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指揮。
盤拳走架或揉手時.意有所感,氣必致動,這就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心”,接到各感官系統傳來的‘‘信息”,在一瞬間作出判斷、處理,并將結果(指令)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地傳導到各運動部位而做出的相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