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養生掀起了時代的新潮流,練太極拳注重的是輕靈沉穩,太極拳教程有詳細的講解。修煉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定性和協調性,并且能延遲機體衰老,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一下吧!
太極拳養生之輕靈沉穩
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練太極拳可以幫助人們緩解精神壓力,修身養性。
練太極拳要求在意識引導下動作輕靈、重心沉穩。“輕靈”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靈活。
靈是輕的發展,在輕的基礎上發展,方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靈。“沉穩”是使上體端正舒適,保持下肢穩定,要求虛領、立身中正、氣沉丹田、步似貓行。進退轉換,要分清虛實,步隨身腰變化,需穩健、輕靈、沉著。
輕靈是太極拳的練習要領之一,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同時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
身法輕靈的感受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系而產生繼續的現象。
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于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
學習太極拳要求中正安舒,在練習中要善于觀察,靈活的變化招式,善于運用技巧,做到氣沉丹田。
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于腹部,不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習太極拳需要的是自然呼吸,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
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于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
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于走架之中。
走架的目的在于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
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后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四)太極拳是一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
一身之勁在于整,一身之氣在于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后左右無不得力也。
能得機得勢,乃能舍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人化。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發。
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勁在于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于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