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隨著人們對養生要求的提高,對太極拳研究更深入。研究發現,練太極拳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于睡眠,太極拳養生效果非常好,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一下吧!
練太極拳晚上睡的更香
練太極拳有助于睡眠,太極拳是一種舒緩的運動,動作柔和,可以改善身體內部循環,起到預防疾病作用。
實踐證明,打太極拳時,人的呼吸趨于自然、細長、慢均,從而增強胸腹運動,提高消化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對于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并且講究“用意”,這些都對大腦活動有良好的訓練作用。
太極拳有獨特呼吸方式,可調節中樞神經興奮和抑制,防止夜間腦溢血等突發狀況。
同時練習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后連貫,綿綿不斷,而且由于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
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地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訓練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
因此,許多醫生在為神經衰弱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建議患者通過打太極拳來進行自我調理,加快神經衰弱病情的康復。
練太極拳能治療神經衰弱,但是要注重一定的方式方法,不可盲目進行,打拳的時間長短和運動量大小也要因人而異。
初學者或體質較弱者應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每次鍛煉20—30分鐘為宜。
初學打太極拳時,要注意保持呼吸自然,不必苛求呼吸與動作一致,更不能憋氣或喘氣。待到動作熟練后,再調整呼吸,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練做腹式呼吸等。
打太極拳時要注意“用意不用力”,不能用拙力和僵勁,要放松;保持動作連貫、柔韌、緩和、輕靈、圓活;體態保持舒松自然,肌肉放松,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打太極拳治療神經衰弱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不能起到鍛煉的效果;也不能急于求成,過于急躁,否則會加重精神緊張程度,加重病情。
太極拳養生作用
一、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
所以說,我們練習是一定要注意適度,不能太急于求成,而傷了自己。
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的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二、太極拳是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強調全身心的放松。
“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從而有利于經絡的疏通。
經絡疏通,有益于調節我們身體的血液循環和機能改善。
經絡不通,就有不健康的地方,行動不利索、血液不暢通,有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和虛實轉換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
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疏通經絡,激發經內氣,加強維持并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于協調有序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