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太極拳的特點是虛實轉換,想要練好太極拳,提高太極境界,首先雙腳要分清虛實,太極拳的好處能提高身體的穩定性,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24式太極拳吧!
練24式太極拳要分清雙腳的虛實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內家拳,太極拳與外家拳有什么不同呢?太極拳講究的是虛實轉化,練太極拳具有健身作用。
1、初學24式太極拳套路時,并無法做到虛實分清,不過觀念要有,也或許步幅會大些,不過隨著功力的增長,步幅就會逐漸縮小至與肩同寬,俾有助雙腳的虛實分清,及步伐移動的快速與靈活。
2、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雙腳的虛實分清并不是那麼重要,四六步、三七步、二八步或一九步均可,而且雙腳步幅大些在表演或比賽時動作比較大器好看,進而有助胯骨的拉開。
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若能體會到分清虛實的重要性,內氣就能松沉到腳底,進而進行腳下的虛實轉換。
松沉到虛腳腳底的氣就會由涌泉穴發揮變能作用,將其轉變為勁往上長,這也就是虛實分清在24式太極拳占有關鍵地位之原因。
3、然而,除了雙腳虛實分清可以將氣轉變為勁之外,另外骨髓的密度和筋絡的松柔度也是影響變能速率的兩大要素。
因此,均衡的飲食、正常的作息、戒煙限酒和適度的運動等養生要求也是息息相關,亦即除了掌握正確的練拳法則之外,平時恪遵養生之道和持之以恒的練習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想要通過練習太極拳達到祛病延年效果,就要做到內外斜協調和內外三合。
24式太極拳虛實轉換規律
一、身體兩側對稱部位的虛實相互轉變
24式太極拳的各個拳式,從起勢到定勢,身體兩側對稱部位(如左右手、左右足、左右腰眼等)的虛實,都要相互轉變一次或數次。
對于這一點,大家要牢牢謹記。
一般說,兩足承擔體重的多少要相互轉變,兩手著力的大小要相互轉變,外形的開合、意念的傾注也要相互轉變。簡單的拳式(如“初收”),兩側對稱部位的虛實轉變一次,復雜的拳式(如“閃通背”),轉變兩次或三次。
二、身體同側手足的虛實上下相隨
陳鑫在“人身纏絲精圖”的注釋中說:“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
就是說,身體同側的手足,如左手和左腳(或右手和右腳),要么都是虛,要么都是實。這是由于在拳勢運行中,身體同側手足的屈伸和內氣的收放常常一致的緣故;是以同側的手足而論,不是與異側的手足相比。
同時,也體現出了24式太極拳上下相隨的要點。
比如:由“倒卷腦”式轉“白鵝亮翅”式,當左掌從胸前下按,左腳退步后坐時,右側的手足,上則屈肘收掌,下則屈膝提足,右手和右腳都是由實變虛。及至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右掌向右額前方伸展時,右手和右腳又都是由虛變實。
還應指出,以勁力的傳遞方式說,身體異側的手足是相互聯系的。就是左足(腿)和右手(臂)相互聯系,右足(腿)和左手(臂)相互聯系。
如“單鞭”式,上面左手(臂)向左前推擊為實,右手(臂)在右后防護為虛;下面左足(腿)前弓,左胯根和左膝窩圓撐,用力較小為虛,右足(腿)伸展蹬地,通過地面的反作用力傳遞到左手,用力較大為實。
所以有的拳家又提出:“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
三、前手和后腳常實,后手和前腳常虛
這是就技擊發放時兩手和兩足著力的大小而論的。就是說,拳勢向外發放時,位處前方的某只手和位處后方的某只腳用力常大,位處較后的某只手和位處較前的某只腳用力常小。
這里,兩腳的虛實,不是以承擔體重的多少做區分的標準,而是同兩手一樣都是以用力的大小做區分的標準。
即使如“野馬分鬃”式,在成勢發放時,前腿屈弓承擔體重較多,后腿蹬伸承擔體重較少,但是,后腿(后腳)的用力,卻比前腿(前腳)較大。所以此時的后腿(后腳)也可不稱之為虛,而稱之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