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剛柔相濟呢?小編今天帶您一同學習一下,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增強體質、延年益壽,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剛柔相濟的要義
剛柔相濟是太極拳運動中重要的問題,練太極拳要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兩者相輔而生,相互依存。
曾有論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用功以來,千錘百練,剛而歸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剛,剛柔無跡可見。
但就其外觀之,有似于柔,故以柔名之爾,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
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練習太極拳能幫助我們緩解精神壓力,通過練習太極拳能提高大腦記憶力。
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于無跡之謂也。其功也多,故其成難。在這里,陳鑫指出了世人認為太極拳是柔術的偏見,明確提出太極拳不可偏執于剛,也不可偏執于柔,而應是剛柔相濟,才符合太極拳名的真義,才是名符其實的太極拳。
剛、柔是太極拳陰陽范疇中的一對矛盾,在練習和應用之時,應該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純剛無柔,或純柔無剛,即是只有陽或只有陰,均不能稱之為太極拳。
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包括多個方面的含義,其中重要的有:太極拳功成之時呈現的“狀態”,應用時的“特點”以及太極拳運動技能形成過程所遵循的“規律”。
剛柔相濟是練出太極真功的理想狀態,主要表現在意識上,心態要不偏不倚,身姿要處在剛和柔交接之際。
正如陳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意識上只有形成了剛柔相濟的狀態,才能夠做到欲剛能剛,欲柔能柔,剛柔隨心所欲。
又如先嚴羅基宏先生所說:“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意在人先。隱為柔,現為剛,隱現莫測,擒縱在我”。
“富有彈性和韌性”是太極拳內勁的基本特點。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技擊術,就是運用這種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來克敵致勝的技術。眾所周知,對純陽純剛的堅石或純陰純柔的棉花來講,不論采取任何訓練手段,都不可能產生出理想的彈性力。
只有剛柔相濟的彈性體,如弓、彈簧、注滿氣的輪胎、皮球等,才能產生彈性力。太極拳的練習,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錘百煉,將自己的身體鍛煉成一個剛柔相濟、高度協調的彈性體,從而產生強大而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
在實際應用中,不管是外力作用于這一彈性體,還是以這一彈性體主動作用于外力,它通過彈性變形,能吸能蓄,有效地緩沖外力,并將外力轉化為彈性勢能,后反作用于對方身上,起到借力打人之妙用。
這種剛柔相濟的彈性狀態,為達到技擊應用中“不丟不頂”的要求,創造了基本的物質基礎。
如果說將自己鍛煉成剛柔相濟的彈性體,是太極拳功成之時所呈現的基本狀態,那么將此彈性體的質量分布,調整成外柔內剛,棉里裹鐵,棉里藏針,則是剛柔相濟的高級狀態。
太極拳積柔成剛的方法
上面所說的一種輕靈而又沉著的柔勁,是先從輕靈入手的,所以在初學時切不可用拙力,也不可使氣,用力和使氣,都可使手犯僵硬的毛病,轉動就不能輕靈了。
要等到四肢動作,連同身體各部,確實達到輕靈了,再加以鍛煉,到真正極為輕靈的程度,也就是極柔軟,然后練沉著,即所謂:“極柔軟,然后極堅剛。”
練沉著是在每著停勢時用意微微貫勁,是要自然的貫勁,亦不能用力,也不用使氣,要純出乎自然,
用功日久,自能在輕靈中含有沉著,這就漸漸進入積柔成剛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是輕靈與沉著交互地鍛煉,使全身各部份充滿著掤勁,也就是覺得有彈性與韌性,手臂極為柔軟而又極為沉重,周身動作極為輕靈而又極為穩重。
到了積柔成剛的階段,再加用功,要使剛復歸柔,以至剛柔相濟,達到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地步。陳鑫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
太極拳的動作是螺旋形的圓圈,內含有陰陽,以成太極,就是在一個圓圈中,有開合,有剛柔,也就是畫一個圈,就有剛有柔。
不論剛與柔都包含著一種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在平時鍛煉用功,是在運轉時要做到輕靈,在定式時要做到沉著;把這個含有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加強而集中于肢體的某部份的一點,而以心意使之顯發于外的一剎那,這就是太極拳的積柔成剛的剛勁,也就是所稱的發勁,當之者不可抵御,真所謂無堅不摧。
陳鑫說:“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陳鑫所謂“造到其小無內之境”即集中于一點之意,古今用詞之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