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yǎng)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人認為太極拳是佳的養(yǎng)生運動。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很多,太極拳的特點是中正安舒,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拳理身法的基準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熟悉太極拳理論,否則會導致練習的誤差。正確的練習太極拳能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錯誤的練習會傷到身體元氣。
在此之前,亦曾造訪過一些太極拳名家,同時,對國家規(guī)定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套路》錄像資料進行過細致分析研究,均感到在“尾閭正中”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問題。
其主要表現(xiàn)為臀部后突,左右搖擺,周身上下的勁氣以腰臍為界似乎斷成了兩截;胯向前挺,小腹上翻、犯僵硬之病而無沉著園活之氣,至于太極拳在群眾性普及活動中,這兩種毛病不僅顯而易見,并已影響到胸部、頭部、手足正確運行。
太極拳是一項柔和緩慢的有氧運動,太極拳與劇烈運動不同,太極拳符合人體運動規(guī)律。
這類問題,在專業(yè)運動員競賽和教學中尚未引起應有重視,當然也必將影響群眾性太極拳普及質量的提高。
太極拳理是一個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為什么我們要將“尾閭正中”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專門加以探索?這個問題還必須從太極拳的根本意義上來認識。
何謂太極拳?概而論之,太極,是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沒有內外結合的修煉,只能稱作法“太極操”。
當今有很多人將太極拳當做太極操練習,其實這是錯誤的,不僅達不到健身效果,還會傷害到自身的身體健康。
在人體內在物質運動方面,古人多講“行氣,運動”,限于古人有藝不輕傳之訓和祖國醫(yī)學在解剖學方面發(fā)展緩慢,很難從人體骨骼和人體力學上完備闡釋。
因而,在拳理方面,對于身法的論及,是為“尾閭正中”與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實分清等要領,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提出的。實際上身法的理論是直接體現(xiàn)了“太極”所要求的人體內在物質辯證運
動。追究“太極”的內涵與精義,必須從身法入手;而探求身法 之理,連接人體周身上下的“臀尾”,實在是一個關鍵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離開了“尾閭正中”,也就不能做到各家拳論共同強調的“腰似車軸”、“立身中心,支撐八面”,那么行功走架也勢必失去規(guī)矩尺寸。運化發(fā)放也勢必失去了支撐。故此,我們認為,只有“尾閭正中”作為拳理身法的基準,才能領悟到太極的精義。
練太極拳的好處
一、強心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練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用意”,用意識引導動作,使心神安靜,意念集中,機體放松,臟腑之間發(fā)揮正常的功能,從而取得相對平衡。
心神安定,可使思維敏捷,語言流利。心氣運行流暢,更能發(fā)揮其統(tǒng)轄血液循環(huán)的功能,減少和消除體內瘀血。血液通暢充盈,面色自然紅潤。
二、養(yǎng)肝
練太極拳時,意境清靜,情緒安寧,以意行氣,內外放松,動作輕柔圓活,如春風楊柳,生氣盎然,可使肝氣舒和條達,從而肝體得養(yǎng),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橫逆克土。
練拳時以意運氣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行氣活血。眼神貫注動作,動作圓活連貫,對養(yǎng)肝明目、舒筋活絡大有好處。
太極拳的呼吸是非常有特點的,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心肺功能。
三、健脾
練拳時的腹式呼吸,“氣勢宜鼓蕩”,內臟加強蠕動,好比對腸胃等內臟器官進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氣機通暢,脾胃升降和順,新陳代謝加強,中土運化水谷功能健旺。
心情舒暢,飲食自然香甜。化源增加,營養(yǎng)充足,肌肉豐滿光澤,四肢強健靈活。脾氣旺盛,營血充盈,統(tǒng)血功能亦必正常。
四、補肺
練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從而加強了肺主氣的功能,增加了肺活量,有利于肺的肅降。通過吐故納新,能進一步推動氣血在全身的運行,使身體各部都得到營養(yǎng)與活力。
練拳時使肺的呼吸與皮毛的開合聯(lián)系起來,與動作的開合虛實和起伏轉換結合起來,練拳后皮膚溫暖或微微出汗,有利于肺氣的宣發(fā)和水道的通調,并能充衛(wèi)固表,不易感冒,使皮膚潤澤,感覺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