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太極拳的特點緩慢柔和,是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運動。學習太極拳教程你會發現,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的技術性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是舒展大方,輕靈沉穩,老少皆宜,練太極拳能提高心肺功能,通過練習太極拳達到延年益壽。
太極拳舒展大方,輕靈沉穩,開合有致,老少皆宜,如春風拂柳舒人心懷,如細雨無聲潛移默化,人生至友,健康佳寶,這是世人所共同認知的。
但這只是太極拳的外性。人們往往忽略了太極拳的本性是技擊,它是應運而生的,是我們的祖先運用道學、儒學、佛學的高層境界開發出的一種儒雅而高深的技擊功夫。
太極拳雖然能養生,但是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沾連粘隨、引進空落,掌握四兩撥千斤的技法。
創造出以巧妙制笨拙,以整體擊散亂,以流暢攻間斷,以柔和克強攻,終達到以小力戰勝大力,實現由弱到強轉化的技術系統。而對方打太極拳,往往似捕風捉影,處處落空。
各個流派的太極拳都具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如楊式太極拳主要特點是擲放,它運用抽絲勁和松沉勁,粘連黏隨不丟頂,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以一種獨特的擲放術使對方如彈丸騰空飛出。
陳式太極拳運用纏絲勁拿跌,吳式太極拳滾轉運化,武式太極拳五弓開合,孫式太極拳起鉆落翻,趙堡太極拳嚴謹無懈。無論哪種流派,太極拳的技擊精髓都在于整體勁、輕靈勁和應感而發,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我以為正是指的這個意思。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下身穩固,上身才能自由舒展,老年人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穩定性。
太極拳以柔和、舒緩著稱于世,合乎大自然的韻律和科學規律。所謂太極拳“天人合一”是太極拳找到了一種與大自然合拍無間的切入點,那就是頻率。風動水中魚是因為頻率在起作用,老鷹在天空飛翔是因為羽毛頻率合拍。
飛禽的羽毛己有3億年歷史。表演藝術家學老鷹飛,肢體語言惟妙惟肖,象極了,很生動,但她怎么都飛不起來,原因就是缺少羽毛頻率。
太極拳沾連粘隨這種功夫的有無和深淺,正是靠頻率,頻率是非常精細的,需要多年堅持鍛煉才能掌握住這種功夫,對我們太極拳習練者來說就是合乎自然,順應自然。
鱷魚咬住水牛左翻右翻幾個斛斗,是力由脊發;魚兒在水中游動箭一般地迅疾,是因為尾巴的搖擺從而獲得整勁,尾閭中正在這里起到關鍵作用。這些例子舉不勝舉,說明了太極拳的技理技法是人類適應大自然的產物,是一種高超的技擊術。
太極拳的平衡性
太極拳從整體上說,追求的是全身和諧的效果,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它主要通過“內開外合”的平衡技理和技法,終使人體“外柔內剛”。
所謂“內開”是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心虛腹實,肩胯常開,坐腕舒指,氣通手足;節節貫穿,息息呼應,一氣循環而周流全身;外形雖有伸縮開合、筋骨轉換則無論形式或開或合,內中皆不失開意,渾身松凈氣騰然。
所謂“外合”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動靜皆然,手足、肘膝、肩胯相合或呼應,上下一條線,達到肩平、胯平、身體中正,以腰為軸,形成整勁,忌散亂。
太極拳由于“內開”,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一氣鼓蕩,循環無間;“外合”,虛實分清,重心穩定,嚴謹無懈,轉動輕靈,從而達到內固精神,外示安儀,由此實現了圓而寓方,外圓內方,即柔中寓剛,外柔內剛。
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實現了動態平衡,“一靜無有不靜”實現了靜態平衡,在陰陽互生、動靜轉換中終求得整體平衡。正是由于太極拳的平衡術,才使得太極拳外極虛靜,內極精神;外極松柔,內極堅剛;外極緩慢,內極迅猛;外極穩固,內極輕靈。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那么,太極拳正是以這樣的“拳以載道”而聞名于世。
太極拳健身的好處
1.對神經系統的調節
練習太極拳要求做到心平氣和,精神內守,用意念引導動作,處處柔緩圓活,速度均勻而有規律。這就需要在與人體各個肌群相應的運動神經中樞之間,以及運動神經中樞與植物神經中樞之間達到高度的協調。
2.對循環系統的調節
常言道:“人身血脈似長江,一處不到一處傷。”這形象地說明了人體氣血暢活對健康的重要性。
太極拳是一種螺旋式的弧形運動,這種運動對血管和淋巴管都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促進加快循環。
3.對呼吸系統的調節
太極拳運動中的開、合、虛、實動作,要求與呼吸相結合,即實為呼,虛為吸。練習太極拳時,要氣向下沉,即“氣沉丹田”。
這樣可以保持胸寬和腹實的狀態,使得胸部舒適、自然,腹部松沉,從而能有效地放松緊張的呼吸肌,改善肺通氣量,增強肺臟的代償功能,延緩肺腑呼吸系統的衰老。因此,練習太極拳能有效地防治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