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初學太極拳都有膝蓋痛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呢?小編今天為您分享一下,在練習中如何避免膝蓋疼痛。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促進鈣吸收,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對關節有按摩的作用,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練拳不傷膝的五點建議
從練拳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練習太極拳多處于半蹲狀態,身體的重量全部都在膝關節,若是用力不當則會造成損傷,怎么預防呢?
一、靜態定式的技術要求
在練拳時,不管是什么定式步型,膝關節不宜左右內外側扭動,否則就會造成膝關節內側和外側的損傷。同時,根據膝關節只能前后上下運動的生理機能,前后上下的方向一定要一致。
比如在半馬步、虛步的外形技術要求中,不但要求后實腿的膝蓋與足尖同一方向,還要求髖骨尖、膝蓋、足尖同向與要求膝蓋不能超過足尖,這樣的髖骨尖、膝蓋、足尖上下相對應,前輩稱為“三尖相對”。
在弓步的外形修成中,要求腿部和膝關節中部等處直垂直于地面,不能用足尖,否則會傷到膝關節。
二、動態拳勢的技術要求
在行拳走架的時候,人體重量的三分之二是由腰胯承受、轉化后作用于大腿,并通過膝關節的連接與小腿、腳跟、腳掌融匯一體。在做膝關節轉向動作時,應當由腰胯來控制和帶動下肢,前輩稱為“開胯碾腳”的練法。
什么是太極拳運動的碾腳?由楊氏太極拳的碾步而得名,外形相似于擺腳、扣腳,所不同的是要以腳跟為軸,腳掌、腳趾輕貼地面碾轉(或以腳掌為軸碾轉腳跟),如同碾砣在碾盤上轉動一樣。
整個腳底都要貼地,以腳跟為實,腳掌和腳趾為虛,腳跟為中心的貼地轉動。還要明白以下功理意想前面實腿之胯是轉動的軸心,通過松腰和松開實腿之胯而帶動實腳外碾。實腿之胯是主動,實腿之腳是被動,要一邊松沉一邊轉動,緩慢又均勻的運轉。
練拳中有許多轉腰動作,在轉腰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下身穩固,然后慢慢轉動,這樣才能保證膝關節不受損傷。
三、必要的基本功是練拳避免膝痛的保障
知道了正確規范的練法,倘若身上沒有必要的基本功,沒有較好的下盤功夫和虛實轉換功夫,較好的傳統練法也成為空話一句,沒有多少功效。就好比先進技術的發動機得有與之佳配的機器材料才行。
四、熱身運動可以預防膝關節傷害
許多人認為太極拳緩慢圓潤,松柔輕靈,不需要做熱身運動。其實不然,太極拳的緩慢運動,確實需要熱身;尤其是在冬天寒冷的時候練拳,更需要熱身。熱身對于習練太極拳者的心理、生理等準備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通過熱身運動,能愉悅身心、煥發精神、更能以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和充沛的精力投入運動;通過熱身運動,能促進血管擴張,加快血液的流速、流量,促進機體微循環的暢通。
使活動部位的局部供血量增加、血紅素和肌蛋白結合釋放氧的能力增強,物質代謝和能量釋放過程加強,改善人體能源的供輸和代謝物的排泄。
從而改善和克服肌肉、筋經、骨骼、關節的僵硬狀態,預防膝關節傷害。我教學中的熱身基本功和松身功法都有對膝關節具有較好養護的功法,比如熱身基本功的“提膝抱腿”、“屈膝搬腿”、“搖膝晃髖”、“松膝坐踝”和松身功的“松膝轉臂”。
五、過度練拳會使膝關節受到傷害
要科學練拳,就要循序漸進。在剛開始學習太極拳的時候,由于下肢筋骨強度不夠,大小腿運動機能較差,加上周身動作協調性不大好。
膝關節既要承受自身體重的壓力,還得承受運動中勁力的沖擊,因此容易造成膝關節受傷而痛,所以在初學階段不宜練習下盤過低的拳架或套路,也不宜以過慢的速度行拳走架。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兩大好處
一、對骨骼肌肉:矯正脊柱
學習太極拳,對我們的脊柱有著矯正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強骨骼肌肉。
太極拳幾乎每個招式都要求立身中正,頭向上領、髖關節向下松沉,在拳稱“對拉拔長”。長期的積累下來,對脊柱的形態和結構有良好的作用。
很少能看到練太極的老人會發生脊柱畸形的,駝背的也很少。駝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結果,但是經常練太極拳的人,駝背的發生率就遠比一般人少。經常打太極拳,脊柱的活動幅度比較好,連貫動作具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二、對呼吸:擁有“開闊”的心胸
練習的時候,有助于我們呼吸的均勻,也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心肺功能。
太極拳每個招式都要求有開有合,長期的堅持練習太極拳的人,肺組織的彈性好,胸廓的活動度也大,同時還會增強肺的通氣功能。
太極拳,多半是以腹式呼吸為主,呼吸深長均細,在反復的動作中,腹肌和膈肌經常運動,因此可以增加透氣功能。通過腹壓有規律地改變,使體內的血流加速,增進肺泡的換氣功能,這些都有助于保持老人的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