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一定要注重細節,例如氣,這也是小編今天要詳談的話題。太極拳教程中講,太極拳的呼吸方式主要有兩,即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太極拳的特點在于氣的運行方式,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
如何認識太極拳的“氣”
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有氣的,有氣才能有呼吸,氣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感覺出。
氣在人體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人體中處處都有氣的運行。用中醫的理論講,氣是促進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動力。
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血運行的動力,血為氣的物質基礎,故中醫學稱之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病可及于血,血病可累及氣”。
經常聽到女人說氣血,女人氣血不足會引起衰老等,進而引起內分泌紊亂,多種疾病纏身。
氣血運行主要是沿著經絡運行的,氣血的運行與內臟的關系也十分密切,臟腑發生病變可以直接影響氣血的運行,而氣血運行失常也可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病變。
因此運動對氣血運行的調理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動作輕柔舒展,呼吸深長均勻的太極拳,正是現代人愿意接受的一項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氧運動項目。
在先人的太極拳理論中對氣的論述有很多,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古代中醫經絡學說,練太極拳能疏通經絡,打通氣血,有助于排出體內毒素,達到健康長壽的作用。
“氣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行功歌曰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腹內松凈氣騰然”等等,都是說氣的重要。有人寫文章說,內家拳法注重“氣”的鍛煉,實際上是掉進了“氣”的誤區。
這可能是他的一種誤解,如果你把內家拳家所論之“氣”當成呼吸氧氣和人體固有的力氣,其概念與內家拳家所論之氣自然不同了。其實太極拳中所說的“氣”,一面概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經絡之氣”、“真氣”等物質的氣。
另一方面還包含有武術、氣功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的氣。這兩種氣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
太極拳練習者通過足夠時間的合理訓練,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方面都會得到全面的提高,從而也會使太極拳內氣自然充盛,同時在練拳時把這種意氣糅人拳勢動作之內,即可產生防病、御敵及技擊防身的生理效應。
練太極拳打通氣血
太極拳是我國武術的精髓,其結合了中醫經路學說,近幾年,太極拳也在不斷地向醫學方面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練太極拳隨時要將舌尖抵住上顎,因為上顎是前胸任脈和后背督脈的橋梁。這個地方也正是我們的人中(亦稱水溝),也就是臉部鼻梁下,嘴唇上略為凹陷的縱溝。這個人中是天地交會,陰陽交合的地方。
有經驗的老中醫就憑觀察人中的寬窄、長短、深淺,就可判定該人的壽元。其實,人的身上有九竅,在人中之上,鼻、耳、目各有兩竅,相當于坤卦;在人中之下有三竅,即口、前陰、后陰。
可見舌尖抵住上顎能使天地相交,陰陽交合,這就涉及到練精化氣與練氣化神,非常重要。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想要健康,就要靠平時勤于鍛煉。但是大部分的運動對健康并沒好處。我們想要健康,就要選擇對健康有益的,且能終身從事的運動,那大概只能找有氧運動了。
易經坤卦的《文言傳》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坤卦由六個陰爻積累而成,所以說坤道是厚德載物,《文言傳》這段引文的本意是平時積累善念、善言、善德、善行的家庭一定會有余慶,現在好,將來還會更好;現在如果不好,不必擔心,將來一定會好轉。
反之,在日常中累計惡念、惡言、惡德等家庭一定會有余殃,現在不好,未來會更不好。
現在就算好也沒有用,將來一定會變壞。臣子殺君王,人子殺人父,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這都是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只是沒有及早分辨出來罷了。
如將這段引文放到養生健身來講,那就是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語出《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保持心情愉快,這樣身體就會健康,現在固然健康,將來還會更加健康。
反之,平時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無度,起居失常,常妄作勞,身心不平衡,這樣身體就會不健康,現在固然不健康,將來還會更加惡劣,得到重證、危證、死證,這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這都是經年累月,逐漸積累而成的,只是沒有及早分辨出來罷了。因此為了健身,想練太極拳,就要及早下決心,不要等到病痛來了,才要臨時抱佛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