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重要的就是放松,只有放松才能領會太極拳的特點。許多初學者都無法做到放松,找不到放松的技巧,太極拳教學對松放有詳細的講解。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松放呢?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松放
太極拳的核心是心靜體松,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將太極拳練好,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松放是完成松柔、松沉、松隨后得到的佳效果。太極拳技擊的特點,概括起來不外乎“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打快,以小力勝大力”等,而這一切皆是在松柔、松沉、松隨的主導下進行的,這皆是道家“反者道之動”思想的具體應用。
因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著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的規律,太極拳把這一辯證真理應用于技擊實踐的戰略之中,是對武術理論的一大貢獻。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陰陽學說,練習太極拳能調和體內的陰陽,保持身體平衡。
太極拳是根據陰陽學說和五行、八卦演變之法,結合人體內外運行規律,形成剛柔相濟,動靜相間的健身、防衛的獨特拳種,陰陽之變化在拳術運動中無時不有,處處從矛盾的對立到統一。
達到陰陽平衡之效果,其內涵極為豐富,能由認識矛盾來解決矛盾,這便是太極拳的深奧所在。
松與放在拳術中也是矛盾對立的統一,在技擊上,松是完成發力的前提,不是懈,是意識指導下的松,而不是無意識的松,無意識的松即為懈,太極拳要求做到體松而意緊,意緊是行功中內勁的修煉。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高負荷的環境中,身體每天備受煎熬,所以我們要給自己放松一下,太極拳是好的放松方式。
放是內勁的形成,太極拳內勁是從松柔中練出來的,所謂內勁,即是以意念為引導及肌體的調和所產生的功力。功力是由松與緊的矛盾對立到統一而產生的。
所以在發放時,必須周身放松,只有當身體的肌肉與體內的意氣同時協調起來時,才能真正發揮出人體的巨大能量。
如精神緊張,必然導致肌肉僵緊不能放松,動作就會反應遲緩,也無法與體內意氣相配,這樣肌肉就不能松柔、富有彈性,就不會產生快速強大的爆發力,就有礙技術動作的發揮而且給心臟造成壓力,不利于生理健康。
所以,要正確的進行太極拳訓練,訓練得法能調節機能,平衡陰陽,養先天之元氣,補后天之不足,使人體精力充沛,身體強壯,更主要的是使身體從僵滯中解脫出來,使各部肢節放松,去掉肢節的局部動作,達到周身一家、渾圓一體、一切服從于整體。
松在技擊中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完成緊。緊不是僵,是在發力的一剎那,神氣調動周身的運動,配合松柔、松沉、松隨功法,利用地面的反彈力及丹田之高壓所產生的爆發力,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技擊效果。
怎樣做到放松
(一)先從靜心入手,心不靜則不專,心不平則氣不合,去掉一切拘心束身之意力,心不妄則神舒體松,求靜得松,不松而松。
(二)從輕開始,以意走拳,運勁抽絲,輕輕纏繞,勿用絲毫拙力,潛心求輕,輕到極處是真松,以輕求松。
(三)瀉力求松,初學用功,難免拙力,有力則僵,有力則滯,在操練中應刻刻存心留意,處處用意不用力,見力就瀉,瀉力求松。
(四)以活求松,拳決云:“輕靈活潑求懂勁”。行若流水,活潑的毫無滯息,水之性極活、極靈、總是隨變而變,極其自然,不論動靜,絕無僵硬之態,人身運動,若能如是,何慮不松。
(五)以開求松,人身上下內外,皮包肉,肉包筋,筋鎖骨,層層相束,節節相扣,加上后天自護之意識。
欲求得天然靈動之活性,并非易事,如不開其鎖,斷其繩,何以獲得自由之身,若時時注意,肌膚骨節處處張開,放長走寬,每一動靜若能活便自如,雖曰求活而松在其中。
(六)以通、順求松,太極拳之修煉以調節氣血為根本,要求氣遍周身,無微不至,全身有一處不通,一處不順隨,便是一塊僵硬之地,氣血就無法營衛于此。
故:行功走架之際,總是千方百計的令四肢百骸通透、順隨,細細的體悟,默默的用心,以使僵硬之力無法相參,當氣血舒緩運行之際,松柔已相伴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