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將太極拳作為一項養生運動,首先要把太極拳教程研究一番。太極拳的創編雖然結合了古代道家思想和中醫經絡學,但是其也有自身的規律和規范,太極拳教學中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有自身的規律和規范
道家思想中的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有廣泛的運用,太極拳中的每個姿勢運動都體現出陰陽的變化。
太極拳練的就是一陰一陽,講究陰陽變化、舉動輕靈、動分虛實、沉肩垂肘、空腰松胯、展指松腕,還須合乎動靜開合、腳虛松趾、立柱身形、以意行功、不用勁力、安舒中正等規范。
但太極拳的規范不僅僅是理論,操作中不規范,意念仍難以上身。按太極拳的拳理拳法規范行功的操作如下:松動左右腳,左腳意達頂,從頂下到右腳,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過程。
太極拳為什么能養生?就是因為太極拳能中和人體的陰陽平衡,將太極拳作為養生運動是當代人理想的養生事業。
左腳自然左移,出左腿。隨之松右腿,左腳松落地,右腳松到頂,下到左腳,完成右腳向左腳重心的轉移。如此操作,日久則太極意念自然彈出。輕推他的左胯,對方穩如泰山,腳與地似融為一體,推之不動。
太極拳的練習要達到連綿不斷,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似行云流水的境界。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要從“體悟”進化到“感悟”階段。“運勁如抽絲”是在下肢穩固的基礎上,上肢通過緩慢的動作。
在開合之間,張弛之間,恰如其分的勁力運用,達到“心態的平和”。如“單鞭式”等等。“連綿不斷,似行云流水”是一種表現,是太極拳的表現手法,可以講是一種心態的體悟。“柔和緩慢,舒展大方”是整套太極拳動作的核心。
修煉內功是在明白太極拳理論,知道太極拳的要領的基礎上,才能進入到意的揣摩階段,練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內三合外三合、纏絲勁、抽絲勁等等。講究抬腿不過膝,不像現代太極拳抬腿那么高,給人以美感。傳統太極拳也講究意念,上下隨,內外合,六合歸一,講究整勁。要求以腳催腰、腰催手;腳到手到;手打三分,腳打七分等等。
太極拳的八字要領
慢
行云流水,外形緩慢,內神活潑。練好步法,走對架子。
松
全身放松,骨節、筋腱拉開。
柔
由松入柔,含胸撥背,沉肩墜肘,松腰落胯,屈膝圓襠,氣沉丹田,都是松柔要領。
剛
積柔成剛,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圓
走弧形、曲形,螺旋纏絲、抽絲,勿使用曲陷、凸凹斷續處。
勻
勻是要點,培養自我控制能力,冷靜分析事物的能力。
靜
心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心靜體松,由松入柔,柔中寓剛。
輕
周身輕靈,邁步如貓行,輕是松的前提。
在上述的八字要訣中,“慢、松、柔”是吳式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剛、圓、勻、靜、輕”是吳式太極拳運動的規律,但八字之間又有相互的關系。
如要開智健體,著重演練前六字即可;如求防技擊之功,則對剛、柔兩字須靜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