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是每個習拳者的目標,推手也是太極拳的檢驗階段。太極拳教程中這么描述推手:打拳是推手的基礎。很多人拳還沒打好,就想練推手是不現實的。太極拳教學對推手的訓練很嚴格,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打拳是推手的基礎
推手具有實戰功能,也是練習太極拳的終目標。打拳也是練習推手的基礎,掌握好太極拳的基礎,才能練出推手。
首先要從練拳入手
“練拳不推手,到死也沒有”,而“推手不練拳,就是鬧著玩”。體與用是永遠不可分離的。體是知己功夫,用是知彼功夫,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推手不能單獨存在,離開拳的演練就舍本求末,不練拳光推手永遠得不到拳的真諦,永遠在皮毛,入不了門,所以說“就是鬧著玩”,玩玩勁還是挺有意思的,但離拳還太遠,離“拳與道合”就更遠。
很多人都想練習推手,覺得推手有意思,練習太極拳太枯燥乏味,誘人的是推手與實戰很接近,其實這是很大的誤區。
從任何意義上說,拳都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先打拳,后推手,多打拳,少推手,以拳為主,推手為輔。只有這樣才能知道推手在練什么,怎么練。
即使拋開養生與技擊,只從推手技能的提高來看,也是離不開練拳這個根本的。
只要與人搭手,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從精神上,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受迫感,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九要”“三害”“放松”“用意不用力”等等拳中基本理念的理解和體驗就要與平時自己練拳時大打折扣,產生變形和扭曲,非常容易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
練習太極拳貴在堅持,長期練習太極拳的人會感覺到,打完一套拳之后,全身輕松愉快。
嚴重影響以后的提高。既然要“知己知彼”,先知己,才有可能去知彼,知己的功夫都做不好,談何知彼?有人說,人好比是一個圓,圓內是你已經有的知識,圓外是未知而要獲取的知識。
你自己的圓越大,所獲取的知識才能越多.套用到拳和推手的關系上,拳就是那個圓,我們要盡可能把自己的圓做大,才會有更多的可能去應對外面的未知.
所以,孫門教拳不到相當程度是不能練推手的,一定練到腳下有根,手能開始放松,才能學習推手,否則肯定是頂牛摔跤。比較起來,腳下有根相對還容易些,只要下功夫站三體式,一定會有,而手上放松要困難得多。
因為人在受到外力時的本能反應是用力而不是放松,這就需要在長期的盤拳架過程中去尋找、去鍛煉,首先在自己練習時要作到,而后才有可能在與人交手時放松。
太極拳的四個勁
1、發勁
發即是發出之謂,或使其跌仆以制止對方進攻,無論主動被動,均可以勁發之。
發勁之應用猶如打彈子,持桿者要計算臺球之位置和角度,而后決定用高桿或低桿或平桿,或左或右以及用力之大小,既不能快亦不能慢,要恰到好處時發之。
2、拿勁
拿即截止對方進攻,拿住對方手臂,避開對方之重點,或拿住對方關節,以牽制對方活動,或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然此法并非用力抓拿,而是用粘與黏拿之。
太極拳拿法與外家擒拿手法不同。擒拿手法系抓關節,拿經絡,制穴道,使對方不堪痛楚而就范。太極拳則以勁拿勁,拿對方關節,使其屈伸不得自由;拿對方腰胯,使其進退失據;拿對方重心,使其失中而全身無法控制。
3、打勁
打即是打擊對方,或打出,或打倒,目的在于制敵致勝,使其無反擊能力。 打勁有打勢與打意之分。打勢是打對方攻勢,一拳一掌可以打人,肩、肘、胯、膝也可以打人。打意是刺激對方精神,或指上打下,使對方感覺本在上部而勁已打到下部,或先重而后輕,或先輕而后重,或聲東而擊西,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使對方難以捉摸。
4、化勁
化即是化解對方進攻。以柔化之為主。所謂以柔克剛,有若無、實若虛,因其所適,順而成之謂之化。并非不抵抗,而是大化小,小化無之意,以期制止對方賡續前進,此即實則泄之,虛則補之,迎而奪之,承變而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