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古代道家哲學思想中陰陽學說,練習中每個招式的變化都含有陰陽的變化。太極拳的特點也是陰陽的變化,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是調節身體陰陽平衡,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中醫太極本同源
新研究發現,太極拳和中醫學原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者相輔相成,練習太極拳的同時,對身體的四處都有醫療作用。
“習武為強身,學醫為濟人,兩者密不可分。”因為學中醫的緣故,大多成員均能道出此中關聯。中醫與太極之間還存在著更深層的聯系:“中醫注重分別陰陽五行,強調陰平陽謐;太極講究剛柔相濟,陰陽無偏。”
因此以“醫武同源”來闡釋太極與中醫之間的聯系。許多初學者心浮氣躁,無法忍受它過慢的動作,但練拳從慢來練,是打好太極拳的必由之路。“打太極必須要有很好的耐性,在慢中體會獨特的發力方法和用力技巧。”
初學太極拳重要的不僅要放松,還要慢練,在慢練中摸索太極拳的思想及運動規律,長期堅持,均可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從中醫角度分析太極拳練習的好處
眾所周知,太極拳的動作比較慢,之所以那么慢,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有研究表明,太極拳與緩步跑對心臟有益,但前者消耗體力較少,適合絕大多數人練習。
練太極要集中精神,練習的人必須調整心態,放下壓力。
練習太極拳的時候,精神要集中,所有的姿勢動作都對大腦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太極拳全身放松、動靜結合的鍛煉方法有益于對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整。
打太極拳要求身體中正安舒,有助于防治頸椎病等疾病。太極拳強調以腰為軸,對腰背疾病的防治效果突出。
太極拳注重節節貫穿,周身一家,有助于關節韌帶、軟骨組織功能的增強。
太極拳很注重虛實轉換,這樣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就可以很好的鍛煉自己的平衡性和靈活性。
太極拳通過肌肉張弛和關節的屈伸運動,對靜脈回流心臟起到促進作用。太極拳還要求形神合一,意到、手到、足到、眼到,有助于視覺神經的鍛煉與視力的改善等。
中醫養生主張“氣為血帥,氣能生血”。太極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有助于加快人體氣血循環,這是藥物達不到的效果。
老年人練太極拳注意事項
1、莫弓過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過。膝關節本來是做屈伸運動的關節,但在太極拳這種特殊運動形式中,若屈的太過,必遭傷害。
做弓步時,前弓步的膝尖應落在腳面以內,小腿好不要越過與地面的垂直線。許多老一輩拳家都十分強調這一點。
太極拳運動時,過度運作一般是一腿承擔體重一腿運動,若膝關節屈曲太過,形成死角,加之強壓,長期如此必城病變。學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過,關鍵是松腰減臀,尾閭中正,上體豎直,既所謂立身中正。
2、莫扭擰
主要是在轉身時負重扭轉不要過度,腳尖與膝尖不要形成夾角,要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
3、莫滯勁
行架過程中多是一腿負重,膝關節既要承受自身體重的壓力,還得承受運使勁力的沖擊。所以在主觀上減輕膝關節的“壓力”是十分必要的。
4、莫叉勁
凡向前走勁時,勁向必須與腳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現夾角。勁力分叉,不但形成勁力的自耗,而且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