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在練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動作都是一剛一柔,太極拳技擊和推手時都是以柔克剛戰勝對方。太極拳的特點就是以柔克剛,太極拳教程對以柔克剛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練太極拳如何達到以柔克剛
太極拳以柔克剛符合老子的道家思想,這也是太極拳不同于外家拳之處。練習太極拳不僅能練出一身的功夫,更多的是對思想的影響。
老子認為,天下之柔弱莫過于水,卑下的也莫過于水,然而,堅強的勝利者也是水。老子曾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
無有人無間,吾是以知無這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氣和水柔弱,但它無所不入,又無所不能出。所以虛無柔弱者無所不通,又無有不可窮者。至柔不可折,那也就是無為之益了。
太極拳不僅是門武術,也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練習太極拳對我們的精神思想有很大的提高,長期堅持會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何謂以柔克剛?即與對方交手時,跟隨對方之勁路,隨屈就伸,人剛我柔,我順人背,雖變幻無窮,但絲毫不含抵抗性。以柔克剛,關鍵在不頂抗對方,而是讓它的力量在我之圈里走化掉,使之引進而落空。
如果你加力于對方身上,原想可以把對方擊倒,然后你進入對方的圈里,感覺到什么都沒有,就像是一座空城,突然失去方向,失去光明,自己的破綻又暴露無遺,你會不戰而自栗。
在推手中就怕遇到這樣的高手,他的內勁忽隱忽現,若有若無,見之有形,按之無跡。你用的剛勁越猛,跌得就越慘。所以筆者和侯春秀老師推手時,根本不敢用力,因為用的勁越大,它的反作用力以及慣性力量就越大,后還是回擊到我的身上。
柔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而剛勁是有限的,不管多大力量其都會有損的,所以在練習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剛,這樣會傷了自己的身。
拳經云“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此即是以小力勝大力,避實就虛,以柔克剛,實非虛語。
學好太極拳的四大要領
一、松
全身要松開、松透、松凈,不使分毫拙力,體會并練習《巧勁》的運用,然后才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反此,若身體不松,那就只能是個挨打的架子。
二、沉
身能夠松透即是《沉》,氣沉則神凝,其用無窮。《氣》可以理解為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或《動力》,它流遍于全身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故與血液循環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練拳時會感到手指發熱、發脹、發麻,甚至有刺癢或震顫等感覺,這些都是《氣血流注》的征兆。練拳時要《氣沉丹田》,也就是利用意念和呼吸把《氣》由鼻端引導至丹田,只要時時保持腹松氣沉,呼吸自然就能夠緩、長、細、勻,丹田亦會有充實的感覺。
三、分虛實
所謂《陰陽相濟、虛實相輔》,也就是說,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不但兩腿要分虛實,兩手也要分虛實。譬如,常見的《左單鞭》,左腿實時右腿虛,重心分前三后七,也就是大部分的重心在左腳。
當重力和地面之反作用力成一直線時,身體便處于平衡之勢。將重心所在的腳當作軸,身體活動的角度便可大幅增加,進而發揮另一只腳的靈活度。以《左單鞭》來講,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
所謂《上下相隨、左右相連》,意思是說足手要互相呼應,而且左右對稱,虛實相輔,左足實左手則虛,但是,動則足手全動,靜則全體靜。
四、虛靈頂勁
此即前述《體用歌》中的《頂頭懸》。打拳的時候,要立身中正,下巴后縮,全身放松,含胸拔背、松肩沉肘,使頭頂與脊椎成一直線,還要將尾椎骨放松,使背部成一直線,同時讓重心落在腳底的“涌泉穴”上。
姿勢確實以后,頭頂上的“百會穴”會像是被一股力量所牽起,稱之為《頂頭懸》。含胸可固定肩關節,使手臂推出時具有穩定性,松腰則有助于氣沉丹田,下肢沉穩而有力,再配合落胯和屈腿,就會保持端正的身型。
反之,就會如《體用歌》中所訓告我們的:《涌泉無根腰無主》。松腰、松肩、沉肘就是為了去除身上的贅力,使身體與四肢的靈敏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