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練習太極拳重要的是腰胯的訓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所以一定要練好腰胯的功夫,太極拳教程對腰胯的練習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脊柱才是行拳養生的關鍵所在
腰胯的重要作用
太極拳是我國武術的瑰寶,很多人練習太極拳就是為了延年益壽,練習太極拳不僅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對我們的身心還有益處。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節腰椎組成的,由尾閭向上第三節,俗稱腰眼,就是指的命門穴,命門為九大關節即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中重要的關節,旁有先天之本的兩腎,對應的是神闕穴(肚臍)。
下邊有氣海穴(氣海穴是儲藏內氣的地方)這個部位俗稱丹田,是修煉太極內功的關鍵部位,拳經曰:“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間”“命意源頭在腰隙”等,這些都說明無論是盤架還是推手腰總是起關鍵作用的。
腰在太極拳練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練習太極拳首先要下身穩固,上身才能全部舒展開來,而腰是上下轉換的樞紐,因此,腰部的訓練成為我們學習的核心。
腰是身形變換的關鍵,是十三勢,八種勁使用和變化的總動力,而腰的松空是肢體圓活、靈敏變化的前提,所以松腰又是關鍵中的關鍵,不管是“腰隙”還是“|腰間”之說,都說明腰的一種重要狀態,那就是腰的空和松,只有腰松開,腰節才能離開,腰椎間才有間隙,所以松腰才是命意的源頭。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第三條特別提到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腳才能有力,下盤穩固,虛實的變化皆由腰來轉動。要想松腰,必須溜臀。只有松腰方可進入太極之門,只有溜臀方可進入松腰之門,所以腰只能松而不能用硬力。
腰松不開,腳難以放松,膝胯僵緊,腰是呈上啟下的大關節腰松不開形成塊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腕手四大關節本力退不掉周身掛力操作,這樣就很難體會到陰陽變轉,舉動輕靈,行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的太極味道。腰是重要關節,要刻苦習練,細心體悟,在拳藝上會有所突破的。
想要下身穩固,首先腰轉動的要靈活,胯要舒展的開,練習太極拳的好處就是全身運動,兼顧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使身體協調發展。
腰胯雖然連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塌胯也稱坐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講,頂頭懸與氣勢和輕靈有關,塌胯則與沉氣、沉勁,化勁,發勁等密切相關。
塌胯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只有胯關節高度靈活了,腰胯及整體才可能有上浮下沉的浮動之感,左旋右轉進退隨心,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松腰塌胯,開襠沉氣,氣沉丹田等說法,都不過是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再加上帶軸的腰旋轉自如。
才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腰主轉動,以靈活為用,以之帶動四肢,這是練柔軟的基礎;胯以沉穩為主,在靈活的位移中穩定中心,腰胯雖然連在一起卻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時主動運用腰胯。
四肢的活動只不過是腰胯動作的外在延伸,或稱為腰胯動作的表現形式,而功夫淺的人,只見手腳盲動、亂動,不見腰胯的運動規律。
腰胯之練習方法如下所述
(一)胯
1、兩肩找兩腰、兩腰找兩胯,就此才能穩定自己身體,轉腰轉胯氣歸丹田。
2、郝式太極拳“合手”一式就是立行可見,可以鍛煉胯部走勢為典型之范例,說白了也為一種斂身的動作,外形似為肘部在做回收前提走圈運動,而實則是一胯帶肘,以肘帶手,隨肘向下向身側成圓回收,步隨勢稍收即可變為腳尖虛步點地。
實腿下勢,胯向下松沉蓄勁,身體先進兩頭,打人如親吻,緊繼點地虛步前邁,意念提頂,下頜微收,頭和腳順利勁去了,自然身也進勢成功,此即為手進腳落力而發出。
(二) 腰
拳譜上講:“腰為主宰”“腰似車軸”“刻刻留意在要隙”話字雖然寥寥幾字。但足以告誡學者“腰功”在太極拳里它的重要性,也就將其上升為理論探討這個問題,在套路中,或推手散打、搏擊,或實戰對敵時。
勢勢招招盡貫穿著腰勁,可以掂量“練習太極拳如練不到腰上,就等于不知太極拳勁理”這句話的分量,大有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著,比比既是,不知怎樣練,也就不會練,往往耗費幾多時間也是練不出腰勁來,就而導致數年功夫要功虧一簣。
這樣些人雖也說得上很勤奮,練得很久卻沒有幾多長進,只得一個花架子而亦。初學太極拳推手的人一般常常僅以上肢運動為注意點,日日夜夜仍樂忠于一招一式勢上用心思,也有人雖也口口聲聲把腰常掛在嘴邊上,可一到具體行功走架時。
在推手練習時就沒了腰。這種現象不止一人,從想象里也知道太極拳離不開腰勁,可一旦付諸實踐即茫然不知所措,腰此時也不知跑到哪兒去了,想用也用不上。
即因平常練習太極拳對腰勁真正了解認識還步夠,而經專門訓練仍太少,丟失要勁并步為奇,知道到理就好辦,所以得出結論。要向學好太極拳這門功夫,就要特意對腰身進行專職當然訓練。
只知有手而談不上腰勁,所以不妨干脆先把手拋開,意念中,起落,伸縮,即在太極拳本手法棚捋擠按采洌肘靠八種手法欲法動勢。把意念活動著重點從手是就而轉移到腰上,索性把手徹底忘卻,思想里自己就不存在,這叫丟掉了手才能找得到腰,從而悟出腰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