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改變,太極拳的好處雖然被很多人認識,但是太極拳的一些基本原則漸漸地被忽視。太極拳教程已經積累了厚厚的內容,基本已經被人們遺忘,下面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哪幾項原則不能丟。
太極拳不能丟掉的四大原則
—、整體運動
練習太極拳,必須要了解整勁,這樣才能以慢制快、以小打大、以柔克剛。什么是太極拳的整勁呢?下面我們具體學習一下。
說具象了就是,太極拳的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都必須來自與腰胯和足跟的通聯。手足漂浮、全身散亂,是常見的練拳病象。還有的,看似全身沉穩。
但過分強調走梢節——走手,軀干被放在主從關系中“從”的位置不說,甚至“從”意都丟掉了,這肯定也是不符合整勁原則的。
二、陰陽相濟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古代陰陽學說之理和中醫經絡學。其每個招式無不體現出陰陽變化之理,也就是虛實變化。
“虛實”(陰陽)也可以說是太極拳的核心原則,太極宗師張三豐說“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把虛實(陰陽)的重要性強調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虛實基本的作用
以實為根,以虛為應。實者,使自身立于不敗之地,為摧毀敵手之本錢。虛者,潛藏自身要害,令對方如捕風捉影,自身則電光石火、靈以應變。太極拳人,練拳也好,面敵也好,動即分虛實。
這個虛實,包含全身的前后、左右及上下。試想,當你全身六個方向都含有從心所欲轉換的虛實后,你和敵人的沖頂抗必然大大減少,漂亮地制敵方成為可能。拳論把協調把握虛實的較高層次,叫“陰陽相濟”。
能夠協調把握好太極拳中的虛實變化關系,全身會覺得處處順遂,全身有力,而且感覺大的就是周身放松,心情愉悅。
三、松柔和順
太極拳,早期也稱“綿拳”,可見它有柔綿的特點。即使是講究剛柔相濟,崇尚發勁的陳式太極拳,觀其大師練拳,柔婉處也是猶如繡女繡花,全身恍若無骨。
陳式太極拳習練的初級階段,講究求軟催僵,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太極拳都是尊崇松柔和順原則的。
我們見過有些人練太極拳,為了拉開全身大關節、拉長韌帶和軟組織部分,長期用拙力、出僵勁,而且破壞了全身八面支撐的平衡,這肯定是不可取的。
如果數十年如一日這樣“練”,卻夢想有朝一日“出功夫”、“出大功夫”,這絕對是南轅北轍的笑話。打太極拳,如果違背了以上兩個的原則來行功走架,這哪里還是在修煉太極拳呢?不如直接去練瑜伽或雜技基本功算了。
四、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虛領”,是強調頭部的狀態。頭為全身主宰,精神不可過懈,頭部應在精神的作用下,稍稍上領,神意不丟,用拳論上的話叫“精神能提得起”、“神灌頂”、“頂頭懸”。以上講究是為了避免“遲重之虞”,得“圓活之趣”。
太極拳用的是內勁,是不尚拙力的拳。四肢百骸須得圓轉靈通,如何做到這一點?拳論告訴我們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氣為君,骨肉為臣,骨肉從屬于意氣的支配;如此,方為名副其實的內家拳。
練習太極拳四大要領
一、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放松不等于松懈,而是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定的情況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關節做到大限度的放松,動作時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勁,太極要求上體正直、安舒,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偏鈄,兩臂該圓的就要圓滿,腿該屈的就必須屈到所要求的程度。
二、虛實分清、重心穩定
初步了解太極拳的姿勢動作要領后、就要進一步請注意動作的虛實和身體的重心問題,一個姿勢到一個姿勢牽扯到姿勢的連接、位置和方向的改變,處處貫穿著步法的穿換和重心的轉移,由實到虛,由虛到實,即要分明,又要連貫不斷。
三、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上下相隨,就是下肢和上肢的動作要協調一致,不要下肢的動作完成了,上肢的動作還沒有完成,初學者雖然在理論上知道要以腰部為軸,由軀干帶動四肢來完成動作,但做起來往往不能密切配合。
所以先通過單式練習,以求四肢的協調,然后再通過全部動作的連貫練習,逐漸達到全身的協調和完整,從而使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得到均衡的鍛練和發展。
四、呼吸自然
太極拳要求呼吸自然。不要因為運動而引起呼吸急促,初學時該呼就呼,該吸就吸,呼吸和動作不要相互約束,待動作熟練之后,再根據個人鍛練體會和程度,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與動作自然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