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學習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為什么學習太極拳?就是因為太極拳的好處能夠健康養生。在這學習狂潮中,有很多人選擇自學,跟著太極拳教程學習,往往這時會出現很多錯誤,下面我們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如何自學。
如何自學太極拳套路
自學太極拳時一定要注意動作姿勢,首先要把太極拳的心法學好,再重視到內在的調整,學習太極拳是個過程,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1.先學比較簡易的套路
例如《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式),或拙編《原地十三式太極拳》。這十三式比較簡單易學,練習時,一般不受天氣和場地的限制。
雖簡單,但由于是從傳統太極拳中精選出來,合理組合編成的,太極拳本色未動,既有明顯的傳統太極拳共性,也有明顯的組編后的特色。
2.要重視其理論的學習和其內功的鍛煉
初學太極拳為了減少入門的難度,可以先忽視內功,按照動作說明文字和圖像,照葫蘆畫瓢,先把我好外形,后再求神似,掌握好其中的規律練習起來就簡單多了。
例如精神內斂,心情寧靜專一的指揮動作、深長勻緩的腹式呼吸、全身肌筋骨節盡量放松以及意、氣、勁的調練等,逐漸進入內外統一的練習。
太極拳是內功拳,古典拳論中指出:“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而在內”。其內外關系是“意氣君來骨肉臣”。外之所形,無非內之所發,內功練好了,外形動作就會隨之神似。
太極拳之能防治疾病和強身健腦,起主要作用的也是來自其內功。如果只模仿其外形動作,不重視其內功調練,甚至一面手腳畫弧,一面相互談笑,這樣,不僅動作練不好,更獲不到太極拳應有的多種效益,只能起到太極式的徒手體操的作用。
有的人練習太極拳多年,卻依舊沒什么效果,可能就是上述的原因,書法水準高低不同的人,寫同樣的一個字,雖然結構和筆畫相同,但是感覺卻不一樣。
其原因也是前者有內功,后者徒具外形。練好內功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而內功各項,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不像外形動作,其正誤好壞,一目了然,這使學者對其容易忽視和難于領會與掌握,甚至只顧外功,不顧內功,阻礙了練習的進步與收效。
要避免這種偏向,須在練習套路的同時,認真學習其理論,在其理論指導下練習動作,就能逐漸了解和體會內功的調練要領和重要意義以及其科學道理,并可增強學習信心與興趣,加快學習步伐。
3.各動作的方位要搞清楚
教材中各圖像,其正面是假設為南方,據此,其后就是北,其左就是東,其右就是西了。定勢如果不是對正方向,所偏向的角度,平面圖上看不準,應從其說明文字上搞清楚,學者面向書本。
其方向與書上圖像的方向相反,解決的辦法,可以面向書本,而動作則反其向而行;或依照書上也假設自己正面為南方,按照前南、后北、左東、右西的方位記在心上,或標明在練習地點的四方,使自己假設的方位和圖上假設的一致。
也可對搞不準方向的某一動作,做時背向書本轉過頭來查看對否。動作中手臂常向內或向外旋轉,手臂內旋是大姆指向手心方向旋轉。手和腳的動作路線,書上有線條標明,應依照其進退。
套路的起勢和收勢,都是在同一方位上,每趟練完,從這里也可大致看得出練得怎樣,毛病在那里。
4.太極拳運動,要求“全身一家”和“一動無有不動”
這是此拳難學的主要地方。對此,首先應了解腰部在太極拳動作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和重視腰部的活動。各動作都是腰部向身肢運發幅射出來,使各部相互協調統一的活動。
運動中,腰對全身動作的變化和重心的調整與穩定,以及勁力的運發,都起著主宰和中軸的作用。腰部要松、要沉、要直,保持這種狀態,就容易練到動作圓活沉穩和各部協調。
初學太極拳的4點注意事項
1.速度要均勻
初學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掌握好。
熟練以后,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
打一套“簡化太極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鐘,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鐘,但也不可太慢。
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極拳”為8~10分鐘, “八十八式太極拳"需要20分鐘左右.
2.架勢不可忽高忽低
初學時架勢可以高一點,也可低一點,但在“起勢”時就要確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動作,要大體上保持同樣的高度(除“下勢”以外)。
體弱者好采用高一點的架勢練習,隨著動作的熟練和體質的增強,再練中型架勢或低一些的架勢。
3.要適當掌握運動量
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其他長拳運動劇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彎曲情況下做慢動作,加之要求全身內外上下高度集中統一。
4.要持之以恒
練太極拳和從事其他體育鍛煉一樣,貴在堅持。不僅開始時要積極參加練習,而且一定要堅持繼續練下去。
根據自己生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情況,好每天在業余時間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