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不僅對自身有要求,對選擇的老師也有要求。小編今天與您分享一下,學太極如何選擇老師。初學者練拳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太極拳教程,學習太極拳教程里的太極拳的特點,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談如何選擇太極明師
一、考察老師的人品人,師者的武德修為須較高
有拳家說,未學拳技,先修武德。學習太極拳亦如此,若是選擇練太極哲學都沒學成的老師,能教好徒弟嗎?
吳式太極拳名家楊禹廷先生的武德在武術界是有口皆碑的,他老人家的“三不主義”。
值得太極拳老師修煉。即“武藝高低不怕人說”,寬以待人,心胸如海。“武學理論不與人辯”,練拳者是在不斷否定過去中前進的,只有求同存異才能友好相處結交賓朋。
吳式太極拳層有名家說過,練習太極拳能夠領悟到太極拳的精髓,改變了世俗的心態,不逐名追利,不計較個人得失。
楊禹廷先生把對太極拳理拳法研究和做人、做事融為一體,把對太極陰陽、剛柔在自己身上的體悟,擴大到為人處事,與社會和諧的各個方面,值得太極拳老師修煉。
二、老師的拳術水平和教拳水平都要較高
首先從老師的師承、拳齡、身上功夫、實戰經驗、理論水平去考察,老師的拳術水平是重要的,老師如沒有較好的體悟身知,就是高段位的名師又如何教會徒弟呢?因為太極拳的傳授重在言傳身教。
其次看其徒弟、學生的水平高低,因為體現了教學質量的價值,如老師保守或老師不會教,徒弟能學到多少東西呢?一位好老師,他的價值就體現在學生身上。老師能打,還要看其傳授和訓練方法好不好。
對徒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老師的傳授和訓練方法。部分老師有較好的技擊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事半功倍摸出來的,當今社會很多徒弟可能受不了那個罪。
老師的拳理拳論知識和文化底蘊亦重要,這是“明師”與“名師”的區別只一。太極拳是文化拳,哲理拳,如果不從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去細研琢磨,則只能得其皮毛矣。老師就是能夠解疑釋惑的。
如果,僅僅模仿個拳架,沒有實質的太極內涵,也就是個太極操而已。
有些人擇師把老師和徒弟、學生比賽成績看得過重,誤認比賽成績較好的老師必定是拳術水平和教拳水平都高,那是不客觀的。據筆者觀摩過幾次國際太極拳大賽得知,除了國家錦標賽的獎牌含金量高一點之外,其他什么地方大賽的獎牌含金量低得可憐。
楊式太極明師林文濤先生對我說:“太極冠軍并不等于太極高手。”過后的幾年中,我曾與兩位太極推手冠軍(國家級錦標賽)交流技藝,結果我的技藝與功夫不在這兩位推手冠軍之下,由此說明林文濤先生所言不虛。
三、老師的年齡宜選在40至65歲
可保證言傳身教,不但能講解拳理、拳技,還可親自示范、喂勁,直至陪學者實戰。或師者年齡偏大了,喂勁、陪練、實戰有好的師兄也不錯,但其身上的勁會與其師不可比擬。如師者年齡較輕,雖拳術水平較高,但其見識未必較高,教學未必老練。
四、不宜選擇收授徒弟、學生過多的老師
一些不負教學責任的老師為了經濟利益,過多的收授徒弟、學生,因此忙不過來,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顧得上給徒弟、學生傳技授藝;只能象走馬看花的那樣,應付一點表明東西。
言傳方面講解不詳細,身教方面減少內容,示范拳式更是減少動作與次數。這樣的情況之下哪能學好太極拳?
練太極拳注意事項
1、莫弓過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過。膝關節本來是做屈伸運動的關節,但在太極拳這種特殊運動形式中,若屈的太過,必遭傷害。
做弓步時,前弓步的膝尖應落在腳面以內,小腿好不要越過與地面的垂直線。許多老一輩拳家都十分強調這一點。
太極拳運動時,過度運作一般是一腿承擔體重一腿運動,若膝關節屈曲太過,形成死角,加之強壓,長期如此必城病變。學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過,關鍵是松腰減臀,尾閭中正,上體豎直,既所謂立身中正。
2、莫扭擰
主要是在轉身時負重扭轉不要過度,腳尖與膝尖不要形成夾角,要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
3、莫滯勁
行架過程中多是一腿負重,膝關節既要承受自身體重的壓力,還得承受運使勁力的沖擊。所以在主觀上減輕膝關節的“壓力”是十分必要的。
4、莫叉勁
凡向前走勁時,勁向必須與腳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現夾角。勁力分叉,不但形成勁力的自耗,而且傷神。
5、不激烈
人們在行架之前都有個熱身的過程。有的人采取硬抻、猛壓、快轉、強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傷的,特別是中老年人。在膝關節疼痛期間,不但熱身時按摩,練完拳按摩,有空要多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