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修身養性越來越重視,這也是為什么太極拳的好處會被人們發現的原因。在以前太極拳一直是老年人的運動,現在太極拳已經年輕化。太極拳教程有更多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先看看太極拳吧!
“養性”是練好太極拳的目標
在拳術界有這樣的說法,練好太極拳首先要學會養生,太極拳的創立的目的是延年益壽,養性是太極拳的目標。
養性,是指精神情志的調養與道德修養。古人云:“靜漠恬惔,所以養性也。”道家主張淡泊無為,涵養人的自然本性。
養性,不僅飽含了為人、修身、處世的智慧,還包含著始終要有一顆平常心去應對日常的煩惱和不幸,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從而,益壽延年。
練拳的目的是為了養生,但是有的人急于求成,快速的練習,導致的結果是得不償失,不僅功夫沒練成,還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太極拳雖然流派各異,但它所包容的內涵是一致的。諸如文化底韻、動作特點、心境要求等,雖隔有神秘的面紗,卻都表現出它的深邃和奧妙。太極拳的修煉,除了練好身體,練好功力外,強調修身養性、涵養道德、提高自身素養。
習武之人是講求武德的,太極拳是富有“德”性的。在技擊上,太極拳講后發制人,講借力打力、因勢利導。《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武德高尚的習武之人,必受他人尊敬、贊賞、愛戴和歡迎,反之,則被唾棄。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習練太極拳,可以闊展人們的胸懷,寬以待人,謙讓處世,虛懷若谷,百川可入,容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做到體松,體松才能達到心靜,心靜才能領悟太極拳的精髓及精神要領,學習太極拳要擺放好心態。
太極拳練至佳境,與天地渾然一體,似云、似水,道法自然。你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你,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的。中醫的醫理解釋:太極拳是調節人體氣血陰陽的,對人的性情有積極影響。
長期堅持鍛煉能有效調節和緩解不良心理癥狀 ,降低異常心理反應,使之與天地自然達到共同平衡,氣血調和,心神安定,情緒穩定,陶冶情操。
太極拳能幫人修身養性
一、太極拳的基本原理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大類中的其中一種,起源于明朝,主要有五大門派,即:陳、楊、吳、孫,武。首先是由陳式傳到楊式,后來再衍生出吳孫武等流派。
還有武當太極三豐太極,現在發展到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扇、太極棍、太極杖、太極球、太極拂塵等等。
太極屬內家拳的一種,它和外家拳的根本區別是以防為主,防中帶攻,動作舒緩柔和,剛柔相濟,以柔克鋼、陰陽相合、虛實相間,作為中老人的健身運動為合適,可深可淺,易懂易學,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越練越受益。
二、太極拳的科學性與趣味性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結合,所謂意包含意念、意境、意味、意趣,即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氣包含氣力、氣韻、氣息、氣血。體內五臟六腑,血脈神經都可得到調理。
形包含形態、形貌等均具有藝術表現力。太極拳的套路、招式在動作中要做到立身中正、心靜體松,陰陽相合,虛實相間,剛柔相濟,如行云流水,能使身體從內到外。
從軀干到四肢,從大腦思維到血液循環,都能得到充分的調理和鍛煉,從而起到身心健康的作用。
太極拳的動作設計極其合理,十分科學,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立圓有平圓,高動作時,一腳獨立,另三肢蹬,分起過頭,顯示高昂氣派,如雄鷹展翅,勢不可擋;低動作低時幾乎貼近地面,如伏虎游龍,巧妙非常;當高低動作的轉換。
平圓和立圓動作的交替都十分和順便利得體,意味深長,讓人倍感舒坦。每當完成全套動作以后,可獲得難以言表的快樂。
有人稱太極拳是寧靜的詩,流動的畫,動人的音樂,活動的雕塑,如此形容筆者認為再恰當不過,因為太極拳的動作既有戲劇的元素,又有舞蹈的元素,柔和舒展,不亞于詩的意境。
三、太極拳的娛樂功能與健身功能
有文獻報導:美國一位學者做了一項研究,同年齡、同性別、同體征、同生理指標,分兩組作兩種方式進行鍛煉,一種用健身器械,另一種是打太極拳,三個月后,檢測身體的生理指標,太極拳組優于健身器械組。
練太極拳的人都稱為拳友,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情感,聚集在一起,談笑風生,交流心得、溝通思想、互訴心愿,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無所不談,既可消愁解悶,又可獲得訊息,真是善莫大焉,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