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拳者對太極拳中的長短勁并不陌生,學習太極拳就要學習到其中的精髓。勁是太極拳的特點,練習太極拳到一定階段,就要開始了解太極拳中的長短勁,太極拳教學中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一.太極拳中的長勁
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練習太極拳是作為現代年輕人文明標志。練習太極拳我們先了解一下太極拳的長短勁吧。
長勁:比如左蹬一跟、右蹬一跟、左擦腳、右擦腳、玉女穿梭等。抬腳先松胯,內勁合于丹田,然后蹬地隨即蹬腳、擦腳或踹腳,這樣內外勁就合到一塊,發出的勁就是整合勁。
再比如:掩手肱拳的打法,要領:發力前重心落于右腳,左腿不能蹬直,右膝不能前栽,內勁收于丹田,左手與丹田相對,左右手及腰襠把勁合好,此時上身不著力。
丹田是每個習武之人都很重視的部位,丹田是人體力量的集合地,練到氣沉丹田,對身體有重大的意義。
然后松右胯丹田側轉扣胯右腳蹬地,同時往后頂左肘往左移重心,頂左肘,右錘、肩、肘放松旋轉發力。發力時由于用的是腰襠勁,后腿不能蹬直。這樣內外勁就可以整合發出。
再比如護心拳的發力,合勁和發力的方法和掩手肱拳基本一致,就是在發長勁時拳頭往前伸,但不是直的。另外當頭炮要領也是如此。掩手肱拳和護心拳長勁在把力發到梢節的一瞬間,要把拳頭攥緊,以加強旋轉穿透力。
從這些發力方式不難看出,長勁發出的也是松彈勁,不是僅僅外力的猛打。因為發力時有內力的存在,所以發力時不會僵硬。這些長勁的用法在太極拳中并不十分提倡,但長勁確是向短勁發展的一個過程。
因為長勁有外家拳的特點,不能夠真正體現出太極拳松彈抖勁的發放。
二.太極拳中的短勁
短勁,在太極拳中多體現為寸勁、彈抖勁,為近身打法,在實戰中多用腰襠。
1.短勁在拳架中的體現
如起勢在實戰中的彈抖勁,當對方按住你的大臂或小臂或手腕時,瞬間松垮塌腰氣沉于丹田,蹬地前崩胯,同時以手背及腕部領勁,往前往上棚出。
再如金剛搗碓的第一動,往左棚時在實戰中的蹬右腳、瞬間扣右胯,反應在兩手上的彈抖勁;再如金剛搗碓第四動,當后手帶著后腳上步之前的肩前靠勁等動作以及拳架中的許許多多的過渡動作,在實戰中都是彈抖勁。
在套路中明顯的打法,如護心拳的近距離打法,當發對方時,氣沉丹田,松右胯右肩右肘,然后轉腰扣胯蹬地發出。再如裹鞭的打法,當發力之前,兩手合于右胯,身體略右轉,氣沉丹田,兩臂兩肩放松,然后蹬右腳的同時扣右胯松彈崩出兩臂兩錘。
發力之前的要領做到了,勁也就合住了,發出來的才是整勁,等等這些均為松活彈抖勁。
2.短勁在推手中的體現
推手中處處可以體現出合勁發勁,劃勁合勁發勁。用手腳腿膝蓋和腰襠的合勁把彈抖勁發出來。
以順步推手舉例,比如前趟拗步的打法:當我左手黏住對方左手向上向左向下劃弧引劃對方時,右手附在對方左肘上勁跟緊,兩手相合,腿截住對方后路,瞬間蹬右腳扣右胯,彈抖把對方發出。
再如發抱頭推山勁,我右手看著對方左臂及右手,我左手看著對方左手,我兩臂粘著對方旋轉引劃對方時,松右胯把對方引背到自己正面,兩手合住對方,松胯沉氣而不丟棚勁,瞬間往前崩胯彈抖發力。
再如發白鶴亮翅勁,當我進右步右臂擠靠對方,對方怕我擠靠而推我右臂時,我順勢向左向上向右劃弧同時偷步用我的右腿和右腳截擋對方后路,同時左手合住對方,瞬間蹬左腳扣左胯,彈抖將對方發出等等。推手中類似這樣的彈抖發力很多。
太極拳放松的基本方法
(一)是從正中求松
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礎上尋求。否則容易出現松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從慢中求松
大極拳要求快慢相間,對初練者來說,特別是在未能放松之前;要強調練慢。從慢中才能逐節檢查全身各個部位放松的程度,細細品嘗放松的味道。
慢,也是學習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要領,慢練才能更好的掌握太極拳中的內在思想和要求。
慢,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穿”,不能有斷續。
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后要銜接,所謂“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使拳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
一般來說,一套拳(指傳統的老架太極拳)大約應控制在25-3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煉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三)是從纏繞中求松
動作必須注意走順逆纏絲的螺旋勁,從纏繞之中求放松,因為太極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須從園活旋轉中求放松。時刻注意四肢的順逆纏絲。直來直去的動作則很難育松。
(四)是從關鍵部位入手,尋求節節放松
比如把松肩與墜肘、塌腕結合起來,做到節節松沉,節節貫串。從蠶蛹、毛毛蟲的蛹動狀態中去悟節節松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