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拳者都想提高自身修養,練習太極拳的好處就是能夠提高自身的修養。提高修養才能夠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太極拳教程對提高修煉者的修養也很注重,下面我們跟著太極拳好好學習一下如何提高修養?
如何提高自身修養
從簡單的言談舉止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太極拳的修煉就是能夠提高自身的修養。
(一)是讀史讀經,以明神髓
多讀一些經史子集、歷史書籍、我國古代哲學專著、文學經典作品,深入領會古代儒家、法家,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國古人獨創陰、陽概念,《黃帝內經》對陰、陽宇宙理論有系統的描述。
《易經》闡釋陰、陽的相正相反,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相互轉化。道家從“水”的意境中悟出哲理。老子說“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事善能,動善時。居善地者得機得勢,心善淵者斂氣斂神,事善能者隨轉隨接,動善時者不后不先”。
古代這人的思想精髓,需要我們長期的練習,在實踐中不斷地領悟。
(二)是了解有關醫學科學知識,以解其理
太極拳的技術原理符合生理規律,符合醫學原理,符合物理學原理。太極是科學不是迷信。只有掌握了有關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才能提高技術水平,練習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注重品德修為,以養正氣
歷代太極名家都把品德修為放在首要位置。養浩然正氣,立愛國民族大義,敬老愛幼,扶危濟困,為后人所敬仰。太極拳如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
作為太極愛好者,我們不僅要繼承太極功夫,而且要繼承太極名家的品德風范;不僅要發揚太極功夫,更要傳播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優秀的民族素質。把習練太極作為陶冶性情、立身、立品、立德的途徑。
(四)是勤學苦練,提高境界
太極拳的特點是扎實,所以要不斷地練習功夫,長期的堅持,不斷地領悟,這樣才能夠提升自身的境界。
太極也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勤學苦練是提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在經歷了強身健體、充沛精力的階段之后,漸至圓轉如意,從容不迫,揮灑自如的境界。
太極的精妙之處,也正是在勤學苦練中得以體味,一層深一層,練習日久,自然感覺神舒體靜,飄然若仙,蕩滌心胸,怡然自得。在勤學苦練中,我們可以領略太極的自然意境,可以感受太極本身的奧妙精髓。
太極拳的武德修養
太極拳修煉主要是以“運勁如抽絲,邁歩如貓行”式的慢速度練習盤架子,陳式太極拳的發勁也是建筑在這種慢練的功夫之上。
慢練才能夠達到輕、靈、動、變、化的目的,是“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運動基礎。不是這樣的運勁,即使上表面看來很有勁,但并不是太極拳所需要的勁。所以,我們要細細體會慢練的技巧。
一些愛好者打的陳式太極拳發勁很笨拙,缺少松活彈抖的氣韻,還有的把這種發勁練成所謂外家拳的沖拳,缺乏綿里裹鐵的風格,這些都不是正確的陳式太極拳的發勁方法。
經過正確方法訓練的修煉者即使是還沒有經過散手技術訓練,也會有一些技擊能力,如果再經過散手等全面技術訓練,就可以開展傷害性不大、或根本無傷害性的太極拳散手技擊游戲。
在整個太極拳盤架子修煉過程中,發勁一類動作的運動量既要有所限制,又要適度安排,尤其是現代競技運動。因此,在日常中我們也要和你安排自己的練習。
假如要實現傳統散手技擊競技,要保持比較長的競賽時間,頻頻發勁更容易消耗體力,過多的無效進攻和發勁并不是太極拳戰略攻防觀念,也會造成氣餒力竭,不能夠實現后發制人。
陳式太極拳的發勁練習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適當安排運動量,年青人有生命旺盛的上升時期,盤架子又有了比較好的基礎,當然可以多練一些發勁。
修煉者進入中年之后,就要少發勁、甚至不發勁。季節不同也會影響發勁的運動量,慢速度的盤架子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冬季氣溫低,肌肉不易拉開。
練發勁要等到熱身之后才能進行,夏季氣溫高,修煉中當大汗淋瀝時,雖然可以多練一些,也要注意勞逸結合;春秋季節氣溫轉換時也可以少練一些,盡可能安排好快速度盤架子、發勁與慢速度盤架子、不發勁之間的關系。
有的人主張每五天練一次快架子,有的人主張快架子要占每天運動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一經驗之談,并不是適于每一人的定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理情況科學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