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太極拳首先要練好腿功,太極拳的特點是穩,只有腿功練的牢固,太極拳練習才能順利進行。太極拳教程中說腿功是站樁站出來的,站樁也是太極拳基本功,非常的重要,下面我們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腿功是站樁站出來的
腿功是從站樁中出來的,許多初學者都不原理練站樁,直接就想練姿勢,這是不正確的。
有一句“練功不練拳”的話,認為功是站樁,拳是打拳,“練功不練拳”就是只站樁不打拳一這是初學者容易產生的誤解。站樁的要點是“學蟲子”,冬天蟲子鉆進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機一起,蟲子就又活了。
站樁要站出這份生機,如蟲子復蘇般萌動,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樁有無窮益處,是練功。其實打拳也是練功,形意拳要“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氣不是呼吸的氣,比如男人的英姿瀟灑,女人的嫵媚靚麗,就是氣的作用,正所謂生機勃勃。
練習太極拳對呼吸也很重視,呼吸的氣叫做息,其實劈拳就是練息。
腿功是站樁站出來的,也是走出來的,唐維祿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起來一走便是十里,兩手背后,活動著脊椎,或帶著點拳意。我們有時將“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順口地說,跟唐師學“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練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臥都是這個,這是上道的東西,不是入門的技巧。李存義和尚云祥都站樁,但他倆平時練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樁,只是可憐徒弟不長進,方教站樁。
站樁與打拳關鍵的要點是一個,對這個要點沒體會,練拳不出功夫,站樁也照樣不出功夫。這就是“樁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樁法中”的道理。
練武其實是在練心智
心是練習太極拳的核心,長期的練習,會發現,練武其實就是在練心智。
唐師所傳的樁功,有一個要點,時常渾身抖一抖。傳說狗熊冬眠的時候,每隔幾天,它就自發性地渾身顫抖,否則僵滯不動。身體要有問題。同樣,站樁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這一抖。
很細致很輕微地抖抖,就能夠享受樁功,養生了。另外,其實比武發力。也就是這么一抖擻。
薛顛傳的樁功,一個練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極拳一般,很慢很沉著地鼓出,再很慢很沉著地縮回,帶動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氣息在丹田中來去。
樁法是活動的,不是靜功而是慢練。薛顛原話為“此樁法之慢練,增力之妙法也,慢慢以神意運動,舒展四肢”——樁法是動的,只不過動得極慢,外人看不出來。
站樁時,也要動起步趟進、側身而閃的心思,外表看似不動,其實里面換著身形。要靜之又靜,長呼長吸盡,站空了自己。
渾圓樁足以眼神站樁,兩眼要往上高瞟。練武先練眼,跟能生神,所以是練武先練神。人爬上山頂,累得疲憊不堪,但目光一遠眺,身上就輕松一渾圓樁是這個原理。
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眼神就是這個靈犀。久站磨煉筋骨,但只堅實了筋骨。等于沒有站樁。眼神和肉體的關系,是渾圓樁要體味的東西。
有了靈犀,才能有生機,冬天過去大地回春,生機一起,土里都是香的,抓把土,粒粒都是活的,站樁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站渾圓樁時,身子讓眼睛領走了,身子不能做作。
擺拳架看似不動,其實筋骨肌肉都牽掛著,撲出去一厘米。猶如山谷有回聲,身體也有回力,撲出去一厘米。再回來一厘米,要用回力來鍛煉,如此易出剛勁。
站樁之苦首先是筋骨軟弱的疲勞之苦,學會了這個方法,站二十分鐘樁,等于打二十分鐘拳,也就喜歡站樁了。
許多人有很多動作不符合要求,毛病甚多,略舉如下
1、移步時不按三節律節節貫穿,而是像平時走路一樣向前邁步。
2、腳沒有先提起就直接出腳,或者提腳過低腳擦地,也有的提腳過高。
3、移步時支撐腿不加控制,重心過早前移形成砸夯。
4.雙腳間沒有角度,有的成一條線,有的甚至超過中線形成扭麻花,有的角度過小身體不穩定,也有的角度過大,總之是落步不準確。
5、做弓步時膝蓋超過腳尖,也有的后坐過度,兩者都形成失重。
6、向前移步時不是先移重心,而是上身前傾、用力拔腳,移動腳拖地。
7、沒站穩就匆忙出步,身體搖擺不定。
8、前后腳縱向距離短,步幅小,后腿蹬不出勁來,形成跪腿。
9、前移時不送胯,形成突臀;后坐時不收腹,形成腆肚。
10、移步時雙腿直立起來不能保持水平,形成上下起伏。
11、轉身出步時沒有先稍轉身,造成角度不夠:也有的為了落腳到位,腳在體前畫個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