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是每個習武之人必修煉的部位,因為丹田是力量的來源。氣沉丹田也是太極拳的特點,丹田人人都有,可是很少人能夠發揮出丹田的力量,太極拳教程中對丹田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怎樣達到氣沉丹田
首先,應遵循“意守丹田”的原則
在練習中,意占據著主導地位,沒有意的指導,任何造型動作都是完成不了的。
陳鑫大師講:“百會穴領其全身,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如何上升?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不許下降至足。
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歸于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心氣無不俱下。”此理闡述了心意為先,內氣升降及動蕩在于意導。打太極拳要求全神貫注,“意守丹田”不存有雜念,即要心靜用意。
在意識的支配下,思想集中在動作上,用逆腹式呼吸配合動作,這樣使內氣存養在小腹,這樣就會形成氣沉丹田。
其次,應遵循腹式逆呼吸的原則
陳氏太極拳運動中,以練深呼吸為主。道學講:“虛其心,實其腹。”實其腹的練習方法,主要是練氣團聚于小腹,以腹式逆呼吸,達到“氣沉丹田”。
保持腹實胸寬的狀態,把胸部由于運動而引起的緊張狀態轉移到腹部,使胸部寬舒、腹部松靜而又充實。這對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開發時的呼吸,膈肌下降,使負壓增強,重心下沉,胸內壓則相反地減弱,重心上移,胸壓則相反增強,加大了肺活量。但不要一味沉氣,氣應當鼓蕩,呼吸快慢要適宜拳勢和練拳者體質需要。
練習中要求呼吸要做到深、長、細、緩、勻、柔,呼與吸之間要稍微停頓一下,完成拳的走勢。
其三,嚴守姿勢原則
“氣沉丹田”的做法,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外形姿勢正確有關。姿勢正確方能氣沉丹田。
練習“氣沉丹田”需做好:頂勁領好,尾閭中正,含胸拔背,腰勁塌下,脊柱松沉,命門后撐,襠勁沉著,提襠緊合,胯根開圓,呼吸配合,膈肌升降,左右動蕩,隨意行氣,暢達四梢。
太極拳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一、靜態下行功
先將全身放松。上下口唇微閉,意守丹田,自然吸氣入胸腔,然后將氣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鼻孔徐徐排出,另一部分內氣松沉降于腹腔丹田部位。
等到在吸氣的時候,和上面的操作一樣,重復的練習,不可以太過刻意。
我們練拳起勢或站樁時氣的運化,一般來講是將氣沉在丹田部位。
但并非絕對,功夫高深者實戰中則隨其需要,以意領氣,帶動氣血運行。
從而產生內勁,可以在周身運行。然非修煉多年不能達到如此境界。
二、動態下行功
太極拳在練習的時候,大多采用的呼吸方法是逆腹式呼吸,就是要運用腹部的力量。
筆者行拳時采用吸氣時口微閉,用鼻吸,務要緩、細、實,以意領氣,全身放松,胸膈肌受壓膨脹上升。
尾閭下降,谷道內收。合為吸為蓄,呼為開為發。呼氣時胸膈肌下降,引氣下行,氣沉丹田,下腹凹型腔底受壓有膨脹感,尾閭上升,氣貼脊背。
以上泛指一般情況而言,然拳勢千變萬化,萬物變化規律皆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望同好們悉心體會,認真領悟。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氣沉丹田是隨呼吸變化有沉有浮,物極必反,內功亦然,松之極,則緊之至,柔盡剛來,陰極則陽必生,沉極則浮。
即吸氣胸膈膜上浮,內氣上升,呼氣時胸膈膜下降,內氣下沉,往而復之,循環不已,且陰中有陽,陽中寓陰,細觀陰陽魚圖或另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