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有多種力,小編今天要講的是渾元力。渾元力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渾元力的運用很廣泛,太極拳教程中有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一起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究竟什么是渾元力。
渾元力的四大要素
1、陰陽平衡
太極拳的理論依據是我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形成,因此,太極拳的練習注重陰陽平衡。
陰陽是指矛盾的兩個方面,如松與緊、虛與實、動與靜、退與進、快與慢、打與防、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等,平衡即不偏不倚,是指在攻與防等方面處處顧到,不露破綻。
2、意力均整
指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等揮元一周,任何方向和部位從意識上都能均衡兼顧,從防與發所蓄的力度上都能平衡有備,無論任何部位受犯,都能相機而防,應感而發。
3、周身爭力
太極拳有很強的爆發力,這個力量積聚在丹田,因此,想要超大的爆發力,先將全身的力量集中一起。
這是發動全身之力同時出擊的高條件,為了調動和激發全身大能量出擊,不僅手、腳、頭、肩、肘、膝等同時發出互爭力,就連一時用不到的毛發和內腔等也都一齊鼓蕩發力,增加打擊強度。
4、靜動互用
有時形似不動,但周身筋骨、肌肉及神經都處于欲發不發、不發想發的備戰狀態,一旦受侵,一觸即發,貌似靜,卻靜中含動。
與人搏斗,動如閃電,疾似利箭,但頭腦非常冷靜,周身不僅互換,還要動靜互為,缺一即犯雙重之病,則危險矣。
如何理解太極拳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是注重意,強調主觀意識的武術,練習過程中離不了我們自身意識的作用。
“用意不用力”是習練太極拳套路的一個基本要求,然而以往練太極拳的人卻很難理解這個基本要求。
其原因是
1、果不用力,人連站都站不住更不要說完成動作,因而現代人無法從字面上來理解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是需要我們注意度的把握,具體到什么程度是我們所需要了解的。
2、人沒有心理學的概念,因而也無法用通俗的理性語言來說明用意不用力的確切含義。
那么用意不用力的確切含義究竟是什么呢?在說明這個問題前先舉兩個例子加以分析。
1、將裝了水的杯子從桌子上拿起來喝水的過程中,大腦并沒有想過要用多大的力來拿起水杯,而只是想著喝水的姿態,因而在這一過程中思維中樞的主意識只是控制著喝水的動作姿態而骨骼肌的用力程度則是由被主意識激活的潛意識所控制。
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的主觀思維的作用。
2、在用斧頭去劈很硬的木材時,大腦不但要想劈材的姿態還要想劈材的力量,其原因是,在劈材的過程中,思維中樞的潛意識對骨骼肌的驅動已不足以使骨骼肌發出的力量劈開木材。
因而,思維中樞的主意識在控制姿態的過程中還要控制骨骼肌的發力,從而達到劈開木材的目的。
從以上的實例分析可以看出,人體思維中樞對動作的控制可以是主意識直接控制骨骼肌的發力,也可以是潛意識控制骨骼肌的發力,而“用意不用力”說的就是后者,其中的意就是指動作的姿態,而力就是指完成動作的力量。
因而“用意不用力”的具體含義就是,在太極拳套路的習練過程中,習練者要有意識地關注動作的姿態及姿態的變化,而不要有意識地去發力。
其目的是進行自我心理控制,其實現的意義則在于,動作過程中骨骼肌發出的力量能夠恰好完成整個動作,而沒有多余的力—“過力”。
那么,為什么在習練太極拳套路的過程中不能發出“過力”呢?其答案就是,太極拳套路原本就是由導引術發展來的,而且作為太極功夫的基本功,其習練的目的也是要在運動過程中能夠進行腹式呼吸,從而保證情緒能夠比較放松而不會過分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