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結合古代陰陽學說而形成的理論依據(jù),陰陽學說中與五行有何聯(lián)系。小編今天講解的是五行中的水的柔性,太極拳的特點有哪些?太極拳教程中會如何描述,下面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的精義是五行中水的柔性
太極拳的理論需要長期的練習領悟才能夠掌握,要知道太極拳的性質和狀態(tài),其并不是實體的概念。
因此太極拳的意念是不把人,當作實體,而是化作水令人無法捉摸。老子的道德經(jīng)有云;“上善若水”水的性質是遇園則園,遇方則方,水的狀態(tài)可以有很多種。
比如說;小河里的溪流是很輕柔,大海里的水就是波濤洶涌,冰川的水剛硬如鐵,沸騰的水則是猛烈如火。這也就是太極拳的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開合、動靜、虛實的表相。恰又符合太極拳的陰陽之理形成了矛盾的統(tǒng)一。
太極拳是一種重意不重形的柔功,是一種神化的境界。這個功夫要求以意行氣,太極拳的練習看似柔綿無力,實則有剛勁。
實則無堅不可摧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太極境界。太極拳之所以成為一種柔功,關鍵在于它的精義,顯示了五行中水的柔性。
太極拳是水的“柔性”之子 。中國道教很重視水的柔性,主張無為而無不為。在“老子”一書中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含意是說柔弱的是水,以水的柔弱取勝于剛強是可能的。
這說明柔能克剛,柔弱 可以勝堅強。而柔弱表現(xiàn)于物即是水,柔弱表現(xiàn)于武術即是太極拳。太極拳的表現(xiàn)為水的三態(tài),水有三態(tài);液、氣、固,常態(tài)時是液體的水,散之則成水蒸氣,聚之責成固體的冰。氣和冰都是水之變態(tài)。
在練習太極拳時,體內(nèi)產(chǎn)生一團氣,柔時無縫不入,如水氣一樣,其則堅實有力。
我們從諸式太極拳形象來看;靜水緩流則象楊式太極拳的健身演練;迭巖流水一梯一級地流淌下去則象孫氏太極拳;急流猛旋,彎多灘急的水則象陳式太極拳;小河緩緩流淌則象吳式太極拳;暗流陰河則象武式太極拳。
各種太極拳之功力的練習過程都是滴水穿石之恒心毅力錘煉的過程。特別是太極拳的推手和散手則是發(fā)怒的水,咆哮的水,大海的水洶涌澎湃,江河中洪水奔騰。可見 ,太極拳技擊之術是水勝之術,是柔勝之術。
五行樁練法教學
1、樁勢
右腳向右前上一步,腳尖稍內(nèi)扣,兩腳后跟稍向上抬起,兩腳前腳掌著地,兩腿屈膝半蹲,兩膝內(nèi)扣,成為不弓不馬的“太極五行步”,上體稍向前傾,使身體重心落在前腳關處,臀部里收,襠部向前上翻卷,兩手屈伸于胸前。
掌心均斜向前上方,右掌在前,左掌在后,左掌在右肘內(nèi)側方,目視前方,如此靜站一定時間后,換步練習,姿勢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2、要領
兩足十趾抓地,斂臀提襠,收腹弓腰,背脊上拔,頭頂上領,舌抵上腭,下凳微收,沉肩附肘,全身高度放松,思想集中。
3、呼吸
以鼻呼吸,呼吸自然、均勻、緩慢、細長。
4、意念
呼氣時,兩掌輕微前(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推,這時的推是意動而勢不動(心里想著兩手向前推動,而實際上手沒向前移動),兩掌前推時用心仔細體會空氣對手的阻力;吸氣時,兩掌微里收。
這時的收也是意動而手不動,回收時用心仔細體會空氣對手的阻力。通過如此練習,可隨著手掌對空氣阻力感覺的增強而功力不斷增長。待兩掌前推時,體會到掌前有極強的阻力后;再體會兩掌前推時不僅向前有極強的阻力。
而且向上也有極強的阻力;然后體會到向下、向左、向右,甚至于向后也都有極強的阻力;這時體會到的各個方向均有極強的阻力,稱之這“混圓力”。再繼續(xù)練習,當體會到有一個方向上的力大于各方向的力后,即沖破了“混圓力”則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