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的好,人老腿先老,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紀,腿腳都會不利索。太極拳的好處就是能夠有效的幫助老年人防止摔跤,因為太極拳能夠將重心保持,太極拳教學中有很好的課程輔導,下面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老人練太極拳可防摔跌
骨質疏松和心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見病,容易帥跌,輕者傷筋骨,重者臥床不起。如何防止帥跌,太極拳是理想的運動。
姿勢中正保持平衡
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震蕩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后仰、東搖西擺。
動作緩慢謹慎小心
太極拳動作如抽絲,行步如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會養成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虛實相間和諧平衡
和人的正長行走一樣,左腳實而右腳虛,一虛一實,一前一后,若是長時間的練習,習拳者可以自如的應急。
如:前腳踩于香蕉皮,必然打滑虛空,后腳坐實,就如樹根緊扎大地不為所倒。再有,久練太極拳者拳架特低,根據物理重心低則穩,就更不易摔跌了。
有一資料說:美國老年協會曾作對比試驗。一組老年人練健身房器材,另一組則練太極拳,結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腦子好,走路穩健,摔跤骨折比前者減少50%。
后,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說非常佩服中國東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化器械的鍛煉要好得多。
老年人常練太極拳的三大好處
彌補了人體機能后天不足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會不經意的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或者將思維定放在某個角度上。
這些習慣定勢,一方面提高了動作效率,一方面也釀成了人體運動的缺陷。也就是說,凡是習慣動作多屬單向偏頗運動。
如日常生活中上肢運動:端、握、提、捏、抓等單手動作,一般多用右手;下肢運動:彈、跳、蹦、踢等多以右足發力;中上盤運動:扛、挑、抬等多用右肩,左撇子者反之,無論是左還是右,均系單向運動。
經常練習同一種運動,時間久了,就會很容易導致大腦的思維和神經固化,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
由此勢必導致人體內部機能的左右失衡。右強則左弱,左強則右弱。強者易瘦,弱者易病。故而在發病上,有句“男左女右”俗話。此說雖未必科學,但人體患病多集于一側確為常見。
太極拳的造型結構,恰恰是“有上即有下”,招式左右互換、身形上下互補、形成內外如一的對稱運動。
提高了神經系統的敏感度
人體老化,先發于神經系統的萎縮和衰竭。
如,面部皮膚松弛起皺、前額脫發,源于細胞再生神經的功能下降;耳聾眼花,源于聽、視神經的老化;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源于分辨檢索神經的老化;腿腳不利索,源于中樞支配神經的老化。
凡此種種,人體所有功能無不是源于十余萬條神經的作用。任何一條神經的萎縮,都將直接導致人體某一器官功能的下降。
太極拳與其他拳種的大區別,就在于她是一種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念支配肉體的運動。
保持了人體能的中和態
就運動與生命的關系而言,歷來說法不一,通常以為:生命在于運動,其理取自流水腐、戶樞不蠢;也有人認為:生命在于多靜,以減少機體的磨損和功能的消耗。
持此觀點者,多以龜齡鶴壽作比。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關鍵在于動與靜不可偏廢。生命在于運動不錯,但超負荷的劇烈運動,無疑會使機體疲化早衰;而多靜少動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氣易侵,故多常年不斷藥。